中大校友--二零一四年十二月號

Home

中大新人類

李英豪 敢於追夢不求「成功」

「條條大路通羅馬」是李英豪(06崇基訊息工程學)所深信並實踐的成功之道。2011年,他在北京創立了移動支付互聯網公司「錢方」,公司設計可供小微商戶處理帳務的APP,為幾千萬人服務,單日交易額更逾一億元。

創業能取得成功不易,北上創業對許多人來說更是困難重重。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李英豪是如何能克服障礙,成功創業的呢?他回憶說:「創業初期當然會遇到不少困難,例如首半年摸索期,對如何建立系統、選擇誰作為合作伙伴等方面都有點迷惘。」此外,對大部分港商來說,內地制度既陌生又複雜,幸好在互聯網的領域,科技和規則都相對透明,算是比較容易克服的部分。至於內地市場的口味、針對性的商戶對象、產品定價等亦要熟悉市場文化才能事半功倍,其後李英豪又找到熟悉內地市場的本土合作伙伴,才更得心應手。

規劃解難源自搞活動
當然,「錢方」能找到獨特的營商空間,之前沒有人為小微商戶提供服務也是闖出一片天的成功要訣之一。反而現在開始有模仿者加入競爭,要保持競爭力,就必須動腦筋。李英豪分享:「我們會在融資和增添特色方面努力:融資可以透過資本累積,打造合適的營商模式,即使最初不賺錢也沒關係,可以放長綫,而在功能上增添特色則可以保持領先對手。」

善於規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源自李英豪於中大唸書時籌辦活動的經歷,他更笑說自己唸的不是信息工程,而是崇基!原來,當年他把七成時間花在參與書院的各類活動上,不同崗位包括校慶的物流採購、迎新營的大組長,亦積極支援多達一千場球類活動的年度盛事─傅元國盃。

李英豪舉例,有次迎新營新生出去吃宵夜,已是尾班火車,但有一個小組的組員發現整組的錢包都丟了!「我很快便做了決定,讓其他人先行離開,只留下一、兩人找尋,慶幸最後也能找回錢包。」由此可見,李英豪很有決斷力。事實上,參加和籌備各項活動的經驗,令他學會處理突發事件,也比同齡的人成熟、果斷,對日後的創業大有幫助。

蓋茨創立微軟有啟發
最初,李英豪創業的念頭又是怎樣萌生的?「大學時,我讀了比爾蓋茨創立微軟的自傳,遂決心創業。一來我怕悶,二來可以做創新而有影響力的事。」他也敢於犯錯,直言「等待是浪費時機,要走出自己的安全地帶,從錯誤中學習成長。」回望北上創業的決定,他感慨地說:「香港的社會結構令大家有意無意都向同一個方向走:追求高人工、買樓、子女要讀名校等。」他覺得留在香港意味着要陷入這樣的循環,而香港也沒有提供他想要的環境。

堅持走自己的路
李英豪說:「在香港創業會被視為異類,而北京的機會較多,商場生態像美國,創業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而且成功的人會得到其他人讚賞和尊敬。」他也不甘心做一份不想做的工作,認為人要敢於追求夢想。「不要受身邊環境的影響,也不要被社會上對『成功』的定義所阻礙,薪酬、職位、置業與否其實並不重要。」他又強調,堅持做喜歡做的事很難,能夠真正走屬於自己那條路的人很少。

雖說創業的大方向早已定立,但李英豪卻沒有貿然投入其中。他先加入恒生銀行,任職中小企業貸款經理,以了解其他公司如何創立出來。之後又加入IBM,擔任商業資訊顧問,累積了商業知識和諮詢技巧。李英豪認為,「看遠不要看近,創業不會在短時間內成功,通向成功的路也不只一條。」因此,畢業後的首兩份工作, 表面上看起來都和他所讀的專業無甚聯繫,其實都為之後真正去創業奠下了基礎。

現在李英豪主要做決策,他開玩笑說,大學時所學的都忘記了,但知道旗下聘請的人所應用的正是他曾學過的知識。「大學生活對我以後起了關鍵的作用,籌備課外活動鍛鍊了我的能力;工程學院給我赴美國做交換生的機會,讓我體驗到外國在應用層面的做法,大大開闊了我的視野。」展望將來,李英豪表示,雖然錢方已服務了幾千萬人,但中國人口眾多,市場潛力巨大,他希望日後能在功能上有所增加,服務更多人。

後記
大學除了是李英豪受到啟發決定日後創業的時期外,它對李英豪人生的影響也至關重要。八年過去了,李英豪回憶起開心的片段,還歷歷在目─懷念中大優美的環境和友善的同學、住過崇基唯一不在校園內的宿舍文林堂、餐廳的「頹飯」,以及無數次上周會和與太太行禮的教堂。其實,記者覺得李英豪最大的得着,應該是結識了同學院、同系而又一同到美國作交換生的妻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