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友--二零一五年三月號

Home

特稿

支持社會服務 捐助教育項目

不少人都有顆幫助別人的心,只是找不到合適的機構而已。一直很想支持不同慈善活動的陳力旋(92崇基工管)說︰「不知道哪些機構較適當,相對來說,我對母校所舉辦的活動會較有信心。」因此,陳力旋遂大力支持中大各項活動,包括捐助各項獎學金、「小扁擔」及「I.Care博群計劃」,為不同人付出點點支持。

陳力旋支持「I.Care博群計劃」,鼓勵學生參與社會服務,除了因為對慈善活動懷着一顆熾熱的心,也是受沈祖堯校長及學生所激發。「有次在電視中看到沈祖堯校長率領中大的學生到非洲做義工,便覺得很感動。原來我們可以比想像中付出更多,且不限於幫助香港有需要的社群。」

教育是根基 I.Care予機會
於是,陳力旋便一直在中大,尋找需要捐助而又正幫助不同社群的組織協助。「中大其他活動已經有很多人支持,我便想尋找比較新的團體協助。」就這樣他便選擇支持「I.Care博群計劃」。此外,教育也是他認為值得幫助的項目,故獎學金及「小扁擔」也是他的捐贈對象,從而支持本地及外地的教育工作。「我認為幫助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好教育工作,教育是根基,只要教育工作辦好,便可以將效果擴展開去。」

陳力旋感激中大舉辦這些活動,讓他可以找到幫助別人的機會。「我認為取諸社會,用諸社會十分重要,問題是如何去做。慶幸母校有這些活動,我可以做到自己喜愛的事。」他期望,透過支持海外活動的組織,幫助各地有需要的人士之餘,對於參加活動的師弟妹也有得着。「非洲的慈善活動,與在港的慈善活動很不同,透過海外活動,參與學生便可以比別人更早放眼世界,對他們有正面影響。」

從中大得着 現讓別人得着
海外義工活動對於學生而言,好處甚多,那麼作為支持者的他,又有何得着?「有一次,一群受助的非洲小朋友來中大表演,他們既活潑開朗,又願意與別人交談。當初若不是有人幫助他們,他們的成長會較困難。看到自己做的事有用,我感到很開心。」得到滿足,喜見成果,這一刻對陳力旋來說,無疑得着甚多。

陳力旋很強調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重要性,也許與他在中大得到的有關。「在中大讀書,我有機會到芬蘭實習,開始接觸外滙工作,對這個行業有興趣,才讓我找到了自己的出路。」他更表示,往後會繼續支持更多有意義的計劃。「我也希望透過自己的經歷,鼓勵其他校友或社會人士,主動走出第一步,支持各項活動。」

「I.CARE博群計劃」簡介

中大「I.CARE博群計劃」是建基於I.CARE發展模式,在以下五方面為學生提供全人教育,包括:
人格與德育
創意與知性
生活藝術與美學
人際關係與群育
活力與身心健康
「I.CARE博群計劃」提供多個全面計劃及資助,例如資助同學進行社區研究、研究與調查計劃,深入本地社區研究最新社會議題。此外,計劃亦鼓勵同學參與或自發組織各種可持續的服務計劃,協助有需要人士改善生活;另有博群大講堂,邀請知名人士分享社會、人文或價值等方面的看法。
履行企業社會責任(CSR)愈來愈重要,也是大學教育的一部分。計劃會幫助學生將具創意的商業意念轉化成富意義的社會企業計劃,協助學生實踐企業社會責任。計劃亦設有「博群大中華實習計劃」,讓同學有機會到中國大陸及台灣的非政府組織(NGOs)作實習,體驗各地風土人情。同時亦有「博群香港公民社會工作坊」,透過香港公民社會案例,親身到社區導覽、機構參觀和對話交流,學習香港公民社會和NGO相關議題。
最後,計劃亦設有本地扶貧項目,期望學生透過參與社區服務,體會弱勢社群感受及處境,反思大學生在社會議題中的角色及社會責任。計劃詳情請瀏覽www.cuhk.edu.hk/ic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