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友--二零一五年三月號

Home

專題 地球川流

柯小菁 抓緊交流機會

與不同文化的人能夠融洽相處,要有勇氣及開放的心態。柯小菁(91聯合政政)憑着一套以人為本的哲學,無論是獲公司派往不同地區工作,或管理香港的外籍同事,她都從容自若、游刃有餘。

加入法國跨國公司施耐德電氣二十年的柯小菁,剛於一月晉升為香港區集團總裁。被問及為何對任職的公司如此「長情」時,她笑言因非常認同公司的業務使命、文化,以至管理理念等。柯小菁當年選修中大政政系,也因為她特別關注社會民生,而公共政策的制訂與社會發展及市民生活息息相關。

柯小菁的事業發展,與學業主修的初衷可謂一脈相承。她說,施耐德重視並鼓勵多元文化環境,因能源行業解決問題的方案,要不斷有革新理念,應對也要夠快。「我們要求團隊中,須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提出不同的觀點,而這些來自不同層面和世界角落的多元化想法,得以迅速地分享、溝通、融合在一起,也是社會的大趨勢。」正因為公司刻意使多元文化共融,故會根據員工個別特質,分派他們到不同部門,發揮不同的職能,或往外地分公司與當地的團隊合作,體驗文化新角度。多年來,她便曾獲公司先後派駐北京、上海、台灣等地任職管理層,去年底才回流香港。

職場文化 各地不同
駐外期間,柯小菁觀察到各地均有獨特的職場文化特色:「內地員工會視上司為長輩,除了工作上希望有清晰的安排,每一步都獲得指導外,也常常期望上司在生活上能給予建議,例如結婚生子等個人問題,員工都會分享、請教,彼此關係已超出公事範圍,而且較為密切,但這也要視乎員工與公司的關係是否良好,否則在經濟騰飛、工作機會多的社會,若員工感覺不到有甚麼聯繫或關注,流失率同樣會高。」

台灣雖然同屬中國人社會,但因日治時期的影響,在職場文化的表現上又有所不同。柯小菁指台灣人也有視上司為長輩的現象,不過階級觀念卻較重。「每一個層級都涇渭分明,需要以不同的做法,反映他們處於不同的層級,上層需要受到下層足夠的尊重。」她覺得香港的公司則兩種情況並存:「有的公司階級觀念也重,有的則重人與人之間的聯繫。」

「我們需要融入當地!」
那麼初到異地,柯小菁又以甚麼態度對待當地文化?「我會抱着自己是外國人,但要融入當地的心態去應對。畢竟,在一個地方要留三、四年,工作開心與否很重要。我會盡量多跟人溝通,從了解當地的習俗開始,了解他們,並不會一開始就用自己以往的做法去處理公司內部的問題,而是詢問他們之前的習慣,那樣處理有甚麼好處,令他們感受到自己備受尊重。」她笑說對方通常很「受落」,「然後我再告訴他們其他地方的做法,從而可以比較及互相啟發,他們感受到我的主動後,也樂意與我分享更多。」

持續進修 有助工作
工作之餘,柯小菁仍孜孜不倦地進修,先後取得商學院管理學碩士,以及傳理學文學碩士學位。問及她持續進修的心得,她分享:「愈接觸不同的範疇,愈覺得自己懂的東西愈少。另一方面,全球社會變化快,從前的知識也未必適用於今日,透過進修,我會掌握到更多知識和最新資訊,對工作、團隊都有幫助。」

除了學習以助成長外,早在大學時期,柯小菁已抓緊每一個學習交流的機會,包括主動申請和外國交換生同宿。「當時住在恒生樓,同房是一位美國學生,我們朝夕相對,因而有機會可以談論到較深入的話題。」有一次,對方跟她分享來港後的感受,其後兩人感慨外國人的父母緊張子女,但他們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闖,認為他們要自己去感受,跌倒後才會成長;中國人的父母則對子女的每一步都很緊張,每一步都指導着,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當年,在中大給予學生往外國做交換生的眾多機會中,柯小菁選擇到土耳其進行暑期交流,第一次讓她認識到伊斯蘭國家連乘巴士也必須男女分座的保守程度。

她鼓勵師弟妹應多把握中大給予的機會,多與來港的交換生溝通,或前往外地當交換生。「期間可以觀看當地的劇集,從而觀察人們的互動。」柯小菁指各地博物館所展示的都是當地最重要的事物、歷史、藝術等。透過參觀博物館,便可了解異地文化、做好踏入地球村的準備。

柯小菁小檔案
1991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社會科學學士
1993法國ESSEC商學院管理學碩士
1998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文學碩士
2000-2003施耐德電氣(香港)銷售總經理
2003-2004施耐德電氣(中國)分銷商業務發展總監
2005施耐德電氣(中國)商務政策總監
2006-2007施耐德電氣(中國)市場策劃總監
2008-2011施耐德電氣(台灣)總裁
2011-2015施耐德電氣原材料採購副總裁
2015施耐德電氣香港區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