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友--二零一五年三月號

Home

專題 地球川流

郭皓 「我的世界、七十億人的地球」

文化差異或會帶來衝突,也可能刺激思維,讓我們對不同人的思想和價值觀有新的理解。不管是多年前赴歐留學的背景,或於上海一間跨國公司任職的經驗,都令郭皓(92逸夫工管)對文化差異,一直抱持着包容、學習的正面態度。

當年大學生去外國旅行十分盛行,郭皓遂於大三那年暑假,往歐洲旅行兩個半月,期間幾乎每隔兩、三天便會偶遇大學同學!當時是驚喜,現在郭皓想起也回味:「學生時期生活刻苦,但有這樣的機會去看不同的世界。語言不通,就用表情、肢體語言補足,接受新事物的程度自此開闊了許多。」相比美國文化的單一,他深深感受到歐洲每個國家既有共通點也有各自獨特的色彩。

事實上,對歐洲多元文化的好奇,亦是畢業兩年後,他辭去市場營銷部門的工作,毅然到荷蘭進修的原因之一。

「避不了就做好它」
郭皓笑說:「我問過荷蘭的同學,為甚麼軟性毒品和紅燈區在當地都會是合法的?他們答說,紅燈區既然有悠久不衰的歷史,合法化反而令各方都有保障,也減少被黑社會操控的可能;而每星期免費派美砂酮則避免了癮君子鋌而走險,去偷去搶,盡量減低對其他居民的負面影響。」他指這正反映了一種主動而正面的思維模式──避免不了的,就去做好它。

隨着科技發展,資訊流通更快,各地文化差異已愈來愈小,但加速了的節奏卻未必好。「大部分的企業、機構和個人在節奏這麼急速的社會或許根本就未準備好!」比起十年前的社會,郭皓有感於資訊科技發達、信息傳遞便捷的背後,大部分人變得急功近利起來,忠誠度漸變成稀世奇珍。「舉例來說,公司可能只是一、兩季的業績不好,股票已經應聲下跌,相關員工也要另謀高就。」他又觀察到在內地的跨國企業中,「過往有很多總部派來的外籍僱員,一待就是幾十年,在電話中那純熟的普通話口音,令人完全聽不出那是外國人。現在,同樣職位的外國人只留兩、三年,『鍍鍍金』就返回總部再升職,這種快速流轉的生態對整間公司也不健康。」

時間快,可能代表效率高,但能和生意夥伴建立長久的合作關係更是郭皓重要的着眼點。因此,當他在上海從事企業諮詢和市場調研工作時,便兼顧了多方面的想法。「客戶明白我們盡責、用心,值得信任,維持公司健康營運需要的合理利潤,但我們不牟取暴利。有時客戶突然要改調查設計,我們會了解背後的原因,看怎麼改才能既貼近客戶的要求,又對工作進度的影響不大。」郭皓認為,長期的夥伴關係是建立在互相理解、信任、尊重的基礎上,這才是營商之道、做人之道。

包容尊重再判斷
其實,這些因素又何嘗不是多元文化能夠共融的必要條件?在共融中,透過接觸不同的人不同的事,能學會從多方面、多角度去看同一件事。不過,在包容的同時,客觀分析亦非常重要。郭皓表示,就讀中大期間,他學到的不僅僅是主修科的商業知識,更有許多機會讓他主動利用不同的平台發掘信息,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遇到問題時,從搜集資料、分析、作出理智的判斷,整個過程都非常清晰。而在中大工管所學,也在他逐步晉身管理層時學以致用:「當我替公司籌劃分析,考慮各種因素的影響,包括經濟大環境如何,一年後、五年後,又是怎樣的情形時,中大所學大派用場。」

此外,郭皓在上海從事企業諮詢和市場調研分析工作前,亦曾在中大商學院負責校友和企業關係的職位。他指一方面可以回饋母校以報教育之恩,另一方面那也是他有興趣的工作,同時能用得着商界的經驗。郭皓說:「中大校友是一個很友善、很願意互相幫助的群體,不管是在香港還是在海外,大家都很樂意參與這個群體。當時我和上海、北京、台北的校友接觸後,他們都以實際行動支持,在當地成立了商學院的校友會,很令人感動。」

雖然工作二十餘年,郭皓仍然保持着開放的態度,樂意接觸新事物。他並不會以前輩自居:「現在的年輕人與我們這一輩的成長環境不同,所以大家擅長的地方不一樣,可以互相學習、分享,共同提升。其實,我也想提出一個觀點以作參考:社會上雖然有很多不公平的現象,但至少對每個人來說,擁有的時間都是公平的,決定也是自己做的。而且生活在香港,有飯吃、沒有重大的疫症、沒有戰亂,更應該以感恩、開放的心態去面對去珍惜。」他認為,未來掌握在年輕人手上,年輕人希望將來會怎麼樣,就要反思現在該怎麼做,而他們的決定和行動也會影響到未來的年輕人。「這是我的世界,更是七十億人的地球。」

郭皓小檔案
1992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工商管理學士
1996荷蘭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 School of Management工商管理碩士 /商業資訊碩士
1992-1994在Korean Air從事市場管理工作
1996-2009在Federal Express的香港總部和上海分公司從事市場管理工作
2009-2011在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擔任Director of Alumni & Corporate Affairs
2011至今從事企業諮詢和市場調研分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