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友--二零一五年三月號

Home

專題 地球川流

徐恩敏 適應力強才可看到世界

談到自己艱辛而獨特的外遊經歷,徐恩敏(10研究院工商管理)依然不慍不火。或許是性格使然,自言很年輕就已很想四處遊歷的徐恩敏從事鋼鐵貿易,現時間中要到內地鋼鐵生產廠視察。他覺得,無論企業或個人,若困在香港,就只會局限了發展。

「大學畢業後,我進入了一間美國公司,那間公司規模龐大,旗下業務廣泛,而我則獲派到負責鋼鐵貿易的部門,自此便與鋼鐵貿易結下不解緣。」其後,徐恩敏轉職不同的公司及職位,都離不開鋼鐵貿易,至今在行業超過二十年。當初投身鋼鐵貿易,無心插柳,卻讓他找到自己的事業路向,也因而見識到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由於工作需要替客戶物色及推薦合適的鋼鐵廠為供應商,或尋找理想客戶,徐恩敏需要到各地實地考察。這些體驗對安於香港生活的一代,或許難以想像。

警衞荷槍有威嚇
90年代初期,蘇聯雖已解體,但冷戰的氣氛和鐵幕的冰冷,卻仍籠罩莫斯科。「那年,我代表公司到莫斯科洽談生意,天氣寒冷,生活沉悶之餘,更令我感到很大的不安。當年,俄羅斯企業大門都會有荷槍實彈的警衞站崗,到對方公司見客時,更要經過層層關卡才能會面。那時候人命似乎也不重要,即使暴屍街上也甚平常,無人理會。在這氣氛下,難免令人顧慮到人身安全。除非商談公事,或有同事陪同,否則也不會獨自出外。」

政局影響下,生活失去應有的安全感。代表着美資公司到莫斯科,徐恩敏會不會有所顧忌?「當時他們很需要賺錢,我又沒有政治企圖,故尚算安全。雖然政治緊張,但我所認識的俄羅斯人,其實都很嚮往到美國公司工作,甚至愛好美國文化。」

文化差異是考驗
肅殺的氣氛固然令人感到不安,但到落後國家出差,也非等閒事。「1999年曾到過印度,回港後卻病了數天。那時先飛去加爾各答,然後轉乘約三小時火車,再 坐四至五小時車,才到煉鋼廠所在地。」徐恩敏憶述,當時即使是頭等車廂,也只可與以前香港的柴油火車車廂相比。這樣的硬件設備,對土生土長的港人來說,十分艱巨。

長年累月的外出,徐恩敏體驗到的文化差異,也值得細味。「在西班牙商談生意,便曾捱餓。」他解釋,捱餓非因當地缺糧,或食物不合口味,而是彼此生活習慣差異所致。「原來西班牙人習慣早上八時開始工作,直到下午二時才午膳兩小時,然後至九時下班;放工後,他們會先喝東西,直至很晚才會晚膳。」這次捱餓的經歷,讓他知道事前要做好資料蒐集,才可避免類似情況發生。

徐恩敏不諱言,文化差異很常見,有時應避免用自己眼光理解對方。「俄羅斯人表面很冷漠、不愛笑,但不代表他們不喜歡你;印度人常常點頭但不代表就是每事應允;北京人說『馬上來』,其實也不是真的馬上就來。」

談及這些親身體驗的文化差異,就不難理解到為何他會建議其他人應趁年輕便多外出,汲取經驗。「在中大修讀碩士時,隨學校到訪印度,不少歐美同學都感到不適,更令我感到要趁年輕,身體狀態較佳時外遊,並放下身段,放眼世界。」

課程予機會見識
唸OneMBA的徐恩敏很喜愛中大的環境。「中大校園很舒服,可惜讀書時沒有太多時間漫步校園。」他十分欣賞課程與世界不同地方的學校協辦,讓他可以見識不同地方的管理技巧,以及不同地方學生的風格。「有些同學本身是富二代,可能會較喜歡指揮別人;美國人則較直接及開放,但也可能恃着自己的美國人身份而覺得高人一等,唯有慢慢用行動贏取他們的尊重。」

徐恩敏建議年輕人以開放胸襟,與人溝通:「溝通技巧是必須的,兩文三語也是很重要,如可能也應再多學一種語言。只要態度正確,虛心學習,去到任何地方相信都可適應。」面對內地畢業生愈來愈大的競爭,他認為我們更應善用香港優勢。「香港優勢就是自由, 像出入境自由,香港人就應善用,放眼世界。」

徐恩敏小檔案
1993-1995加入Cargill Hong Kong,正式投身鋼鐵行業
1999-2001轉職Macsteel Far East International,擔任大中華區總經理
2001-2002於GSX Inc.出任銷售董事,負責亞洲區業務
2003至今在峻時鋼鐵有限公司擔任董事
2010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工商管理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