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友--二零一五年六月號

Home

友問友答

陳偉儀 登高望遠教研路

陳偉儀(74 聯合化學)起初並非以入讀中大為目標,卻因面試時馬臨教授的一番話,令他決心報讀。畢業後,他亦沒有打算出外留學,也是中大教授的建議,才令他到美國進修及發展,直至2009年回港出任中大生物醫學院院長。中大對他人生的重要,不言而喻。

問:當年入讀中大化學系的原因是甚麼?
答:中學時期主修數理化,畢業後漸漸發覺興趣不只那三科。當報讀中大化學系,由馬臨教授面試時,他透露當時中大正籌備生物化學系,讓我可有機會接觸生物系。當時馬臨教授還說中大屬新大學,希望取錄得好學生,並將中大的將來付託予學生。
一個中學畢業生,聽到一位大教授向自己說這番話,會有種「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感覺,於是便選讀中大化學,並以生物化學為副修。
問:為甚麼你會擔任生物醫學院院長一職?當初出任這一職位時有何抱負?
答:2008年,中大醫學院改組,希望強化其基礎教學,以及跨學科研究,便邀請我回港就醫學院與理學院的生命科學進行評估,醫學院四個臨床前期學系(生化、生理、藥物及解剖)遂合併成生物醫學院。
時任醫學院院長霍泰輝教授其後邀請我回港出任生物醫學院院長。雖然我也喜歡回港,為母校服務,但始終習慣了美國生活,而且我是美國喬治城大學的終身教授,難免稍有猶豫。另一方面,我又帶領美國國家衞生研究所團隊進行研究,而且研究環境理想。
霍教授卻動之以情,說我既是校友,出任院長會對中大長遠發展有利。眼見子女已成長,太太亦讓我自由選擇,於是便決定回來。事實上,當年離港,見證不到香港起飛,也沒有參與期間建設,似有所虧欠,遂希望今天對香港能有所貢獻。另作為中大人,我亦希望將研究、教學及行政經驗帶回中大。
最初數年,我集中合併前四個學系(生化、生理、藥物及解剖)不同文化和制度的工作,並整合資源購置教學設備,更參考了美國國家衞生研究所的設計,把綜合生物醫學大樓的所有研究室打通,並於每層設立不同設備,鼓勵學生交流。同時亦團結師生,包括組織研究生會、研究日等,不時與外地大學交流。下個目標便是希望繼續促進對外交流,以及推出本科課程。
問:請簡介一下你的研究工作,它有甚麼地方吸引你?
答:我專注於研究與銅代謝有關的遺傳病。人若吸收過少銅就會有生命危險,我就要找出這個病的成因,並成功研究臨床診斷。此外,亦可從孕婦中的蛋白,得知胎兒的發育情況。我又研究內分泌失衡的疾病,這個疾病會令男孩提早發育,或者令男性發育後有女性的特徵,我便發掘原因,從而診斷。研究過程中,我發現了如男性過早發育,會有機會引致睪丸癌,遂要長期觀察,並改變了治病模式。
研究最吸引之處,是可以做一些前人未做過的事,也可以提出問題,從中找出答案,並會發現很多新事物有可以探討的空間,而研究成果不但屬於我,亦可幫到別人,很有滿足感。
問:你曾任美國大華府校友會會長,現亦為校友傳承基金執委會成員,為甚麼你會致力於校友事務?當中對你、校友及母校有何得着?
答:貢獻校友事務,就等於返回大學,可以尋回舊時的感覺,令我很享受,這也是我最大的得着。
校友事務在港屬新穎概念,在美國大學則由來已久,因美國大學的營運主要是來自校友的支持,政府資助反而不多。本地大學發展也未必事事得到政府支持,此時校友的支持便十分重要,因此我希望發動校友,支持母校。
問:畢業至今,在教學、研究或校友事務工作上,有何難忘回憶?
答:當年研究「內分泌失衡」這不治之症時,有過早發育病人的父母十分絕望,但合作的教授鼓勵我說,我們的工作可以給予病人及其家屬希望,只要不斷研究,便可以解決難題,故很有滿足感。
記得2008年,中大有位交流生在華盛頓受槍傷,大華府校友會便在異地全力施援。難忘之處在於我未曾見過槍傷,而且要聯絡當地醫生,同時又要與美國政府、中國領事館、香港聯絡處及中大等各方聯絡,當然也要幫助那位同學。當時鄭振耀副校長正值在華盛頓開會,也立即幫忙。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中大是如此團結,令我難忘。
問:母校哪位教授對你啟發至深?
答:我一開始就追隨馬臨教授做研究工作,翌年他更無私地向在另一大學任職的何國強教授推薦我,並以我的名字發表論文,給了我很多機會。馬教授對學生很親切,晚上常會帶着餅乾到實驗室探學生,師生關係很融洽。
畢業後,因經濟原因,原沒有計劃繼續進修,馬臨教授卻鼓勵我申請獎學金升學,他更向我保證,若我不獲外國大學取錄,中大便取錄我,很令我感激,而何國強教授亦在升學上給予意見,我才得以到美國發展。
問:有甚麼中大生活點滴到現在你依然印象深刻?中大的學習生活對你的人生又有何得着?
答:深刻的是與何國強教授做研究,可以知道一些未知的事,雖然經常在學校工作,但過程很開心,與教授的關係也亦師亦友。
中大校園環境令人難忘:早上中大山頭很寧靜,晚上馬鞍山又有點點漁火。住宿舍時,又有草地可與同學聊天、思考。我在市區長大,家境清貧,很少有這個機會接觸大自然,而太太也是三年級於宿舍認識的同學。
問:對於師弟妹或剛畢業的校友,你有何寄語?
答:馬臨教授有句話︰「登高望遠」─不要只看眼前,多閱讀。成功很大原因建基於待人接物的態度。對人好,不怕吃虧,很多事你辦得妥,人家是會看得到的,特別是對年輕人來說,工作應該專注。

後記
伯樂將予誰機會?
談及過往的生活,陳偉儀經常提到馬臨及何國強兩位教授的名字。雖然他得遇兩位伯樂,但他個人的努力及準備工夫,都不可抹煞。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至理名言,得到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