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友--二零一五年六月號

Home

校園快訊

第十四屆榮譽院士頒授典禮
中大於5月11日舉行第十四屆榮譽院士頒授典禮,頒贈榮譽院士銜予以下五位與中大淵源深厚的傑出人士,以表揚他們對大學及社會的卓越貢獻。
蔡伯勵先生不僅是知名的堪輿學家和曆法家,對教育事業亦相當熱心,多次慷慨捐資予中大及伍宜孫書院,成立多項獎助學金及資助實習生計劃、I.Care博群計劃等項目。
香港商人及慈善家劉佐德先生是劉佐德基金有限公司主席、德記花紗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豐盛置業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及永遠榮譽主席。劉先生多年來鼎力支持中大發展,包括慷慨捐資予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並設立「劉佐德全球經濟與金融講座系列」,每年邀請國際知名學者及專家到訪大學,主講全球及中國金融新知與研究,促進學術交流。
李維達醫生是養和醫院董事局主席暨院長,以及中大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由李醫生擔任主席的李樹芬醫學基金會,於2013年慷慨捐資中大成立李樹芬醫學基金腫瘤學教授席,以支持腫瘤學的研究,同時紀念已故養和醫院創院院長李樹芬醫生。
游應森先生從事製衣業四十年,是安華實業有限公司創辦人兼董事總經理。他熱心教育事務,多次慷慨捐資中大、聯合書院和中大校友會聯會,成立多項獎學金,並資助學生發展活動和教育服務,例如「小扁擔勵學行動」等。游先生現為聯合書院校董及校友會榮譽顧問,並於2014年參與成立香港中文大學校友傳承基金。
資深律師余銳超博士是余曾龍律師行首席合夥人,自1966年起任英格蘭最高法院及香港最高法院律師,1974年起任香港公證人。余博士一直關心青年發展,多年來慷慨捐資予香港和內地的大學,尤其支持逸夫書院的發展,多次捐資成立獎助學金、資助書院設施翻新工程、藝術及文化發展項目,以及環境可持續發展活動。余博士由2005年開始出任逸夫書院校董。

潘偉賢教授出任大學副校長
中大校董會通過委任統計學系教授兼協理副校長潘偉賢教授出任大學副校長,接替副校長侯傑泰教授。新任命已於2015年5月1日生效,任期兩年。
潘教授於1987年加入中大統計學系擔任講師,至2001年升任教授。她於2004至2014年出任理學院副院長(教育)、2006至2014年起任中大科學教育促進中心主任,並於2014年起出任大學協理副校長,在提升大學教與學質素上擁有豐富經驗。

中大醫院資料概況
融資總額達六十億港元的中大醫院,選址毗鄰港鐵大學站,位處中大校區內,預計明年首季動工,2019年落成。中大醫院希望服務本港市民,填補現時公私營醫院之間的服務差距,減輕本港人口老化帶來的沉重醫療壓力。
中大醫院總建築面積約七萬八千平方米,預計可提供五百至六百個床位。醫院其他設施包括二十七間手術室和三十九間門診診症室,並設急症室、腫瘤中心、心臟介入手術中心、日間手術中心、運動醫學中心、老人日間中心、中醫中心等特別醫療中心,旨為本港創造可持續發展的醫護服務新模式。
醫院專科將涵蓋現時中大醫學院教授覆蓋的所有專科,並結合中大醫學院的高端研究成果,創新服務包括微創手術和機械臂手術等。中大醫院亦會加強優質醫護培訓,擴展卓越教學及醫學研究應用。

姜里文教授獲頒本年度裘槎基金會優秀科研者獎
中大生命科學學院卓敏生命科學教授姜里文教授獲頒授裘槎基金會2014/15年度「優秀科研者獎」,以表彰他在國際科學界的傑出成就。姜教授專研植物細胞生物學,過去十五年來,他與其科研團隊一直熱衷於研究蛋白質傳輸機理及細胞器的生物形成機制,兩者可直接影響植物的生長及抗病性,故研究有助未來開發植物生物技術。姜教授的研究成果已刊於《美國科學院院報》期刊。
姜教授亦是中大卓越研究領域細胞器生物合成和功能研究中心及細胞和發育生物學中心主任,曾獲頒授裘槎基金會2009/10年度優秀科研者獎,這次是他第二度獲獎。

盧煜明教授獲國際獎項
中大醫學院盧煜明教授最近在2015年度個人化醫學國際會議(Personalized Medicine World Conference)上獲頒先驅大獎(Pioneer Award),表揚他在個人化醫學領域的貢獻。
盧教授是中大醫學院副院長(研究)、化學病理學系系主任及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早年率先發現孕婦的血漿內存有高濃度的胎兒DNA,開啟無創性產前檢查先河,對全球醫學及科學界影響深遠。近年,盧教授及其團隊成功將DNA測序技術應用至癌症檢測,發展出血液測試的方法,以及早診斷及治療癌症。方法是對癌細胞在血漿中釋放的DNA分子作大規模平行測序,以檢驗血液中與癌症相關的基因異常和其他的分子變化。

中大學者發現新DNA 揭示不同動物之間的關係
中大生命科學學院許浩霖教授及其研究小組最近成功利用一種一直被視為沒有實際功能的「垃圾」DNA,揭示不同動物之間的關係。這項研究成果最近發表在著名生物學期刊《英國皇家學會學報》。
許教授的團隊發現,一直視為沒有功能、圍繞小分子RNA(microRNA)的DNA並非「垃圾」,更成功利用它推算人類與其近親品種的演化歷史,並了解其他物種之間的關係。許教授指探索這種DNA如何在身體發揮作用很重要,對農業生產、防治蟲害及疾病治療等領域的研究都非常有用。

中大八科研項目榮獲國家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國家教育部早前公布2014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授獎項目,並於5月在香港舉行頒獎典禮。中大在自然科學獎類別獲頒兩項一等獎及五項二等獎,另獲一項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以合共八個獎項再度成為本港院校之冠。

中大學者領導的得獎研究項目:
獎項科研項目領導研究的中大學者
自然科學獎
一等獎
大腸癌發生分子機制、早期預警和防治研究中大校長兼莫慶堯醫學講座教授沈祖堯教授、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于君教授、外科學系教授吳兆文教授、消化疾病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胡嘉麒教授,以及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副教授黃秀娟教授
自然科學獎
二等獎
TGF-beta/Smad信號調控腎臟纖維化的機制及靶向治療作用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教授藍輝耀教授和研究助理教授鍾志剛教授
自然科學獎
二等獎
面向地理實驗的虛擬地理環境理論與方法研究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所長林琿教授和副研究員陳旼博士胡明遠博士
自然科學獎
二等獎
肺癌研究的個體化治療李樹芬醫學基金腫瘤學教授莫樹錦教授
自然科學獎
二等獎
石墨烯晶體管及其光電探測器的界面工程研究電子工程學系教授許建斌教授、系主任曾漢奇教授、博士後研究員陳琨博士程振洲博士萬茜博士,以及前博士生王肖沐博士田曉慶博士
中大學者參與的得獎研究項目:
獎項科研項目參與研究的中大學者
自然科學獎
一等獎
血管神經化組織工程骨構建及其成骨相關機制研究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教授李剛教授
自然科學獎
二等獎
複雜系統中場效應誘導的湧現現象及其物理機制物理系助理教授徐磊教授
科技進步獎
一等獎
缺血性腦血管病復發風險評估與防治優化新策略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主管兼莫慶堯醫學講座教授黃家星教授

中大天文學家揭示巨型恆星誕生之奧秘
中大物理系李華白教授及其研究小組花了近十年時間,研究及觀察形成巨型星體之星雲,首次揭示星雲中的磁場對星體的形成有不可或缺的影響。有關研究結果獲國際科學雜誌《自然》刊登,料將顛覆天文學界一貫對星體形成的認知。
李教授及其團隊花了近十年時間,收集星雲的數據並致力繪製磁場的形態,以研究星雲的形成、分裂及星雲核心的形成。長久以來,天文學家對於磁場是否為恆星形成過程中的抗衡之力爭辯已久,而測量磁場強弱是困難的工作,李教授的團隊因而建立一個創新的簡易磁量估算法,研究結果顯示,形成巨型恆星的星雲中,磁場約與星雲密度的0.4次方成正比,進一步證實星雲塌縮和分裂是由磁場控制。

盧怡君教授成功提升液流電池能量密度
中大工程學院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助理教授盧怡君教授及其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創新的液流電池陰極材料,不僅能大幅提高陰極的容積量,更可提升電池的生命週期及效率,從而增強能源儲存技術的效益。這項研究成果最近刊登於著名科學期刊《自然通訊》。
盧教授的團隊採用高濃度硫碳複合物,為液流電池中絕緣硫及導電碳網之間創造了有效介面,大幅提高陰極的容積量、電池的能量密度、生命週期、庫侖效率及能量效率,其液流電池陰極容積量為目前全球文獻記錄中最高。

中大創建本地首個知識與教育雲端平台
由中大主導、與本地七大院校攜手合作創立的「知識與教育交流平台」(KEEP)正式面世,是本港首個支援綫上學習的一站式雲端平台,旨在應對全球改革高等教育模式的趨勢。
KEEP去年獲香港特別行政區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開發期為三年,首席研究員包括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教育)兼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金國慶教授、中大副校長兼統計學系教授潘偉賢教授及卓敏教育心理學講座教授侯傑泰教授。
KEEP致力整合各類型的教育資源,特別是本地教育工作者所建立的資源。透過建立教學分享社區、創建綫上學習社群、蒐集和分析綫上數據等,幫助老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進度,學生亦可檢視個人的學習歷程。KEEP歡迎所有教師、學生及市民登記成為用戶,網址為http://www.keep.edu.hk

中大醫學院成功植入「脈衝產生器」醫治胃酸倒流
胃酸倒流是下食道括約肌功能失調或退化而引起的慢性疾病,無法根治,逾八成患者須長期接受藥物治療。中大醫學院率先於2012至2013年間為五位胃酸倒流患者植入「脈衝產生器」,為治療胃酸倒流的創新醫療方案。
中大醫學院的內科及外科團隊於2012年合作,引入適用於胃酸倒流病人的「植入式脈衝產生器」(亦稱「食道電激儀」),成為亞洲區使用此嶄新醫學技術的先鋒。透過微創手術,醫護人員把電極及脈衝產生器分別植入病人的下食道括約肌及腹部,便能透過傳送電脈衝恢復下食道括約肌的功能。
經過對五位接受手術的胃酸倒流患者進行兩年時間跟進,目前結果顯示此技術有效控制反酸情況,讓病人不用再靠胃酸抑制劑來控制病情。

中大賀饒宗頤教授百歲華誕
中大於3月17日舉行大紫荊勳賢饒宗頤教授百歲華誕祝壽晚宴,逾一百二十名大學成員及饒教授的友好出席,包括三位前中大校長高錕教授、金耀基教授及劉遵義教授,以及現任校長沈祖堯教授。一眾來賓在晚宴上透過錄像,回顧饒教授在中大的片段與足跡,並合唱生日歌及奉上蛋糕,以表達對饒教授的尊敬和愛護,場面熱鬧而溫馨。
饒教授現任中大中國文化研究所暨藝術系偉倫榮譽藝術講座教授、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榮休教授,以及中國文化研究所顧問。他早於1952年已獲新亞書院聘任為教授,1973年出任中大中文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任內建樹良多。此外,他亦積極匡助中大推動學術發展,居功至偉,於2003年接受中大頒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中大文學院國學中心正式成立
中大厚蒙馮燊均國學基金會捐款一千萬港元,支持中大文學院國學中心的成立及首五年運作,協助推動國學發展及弘揚傳統文化。國學中心成立典禮於3月3日在中大祖堯堂舉行,逾百名本港及國內學術、宗教、教育及工商界友好出席支持。典禮邀請到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先生、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梁愛詩女士、馮燊均國學基金會主席馮燊均先生及基金會秘書長鮑俊萍女士,聯同校長沈祖堯教授、文學院院長梁元生教授及國學中心主任鄧立光博士主持中心揭幕儀式。
國學是圍繞儒、釋、道三大中國傳統文化支柱而開展的學問,因此中大文學院國學中心舉辦的課程及所講授者皆為實踐的學問,而講者亦以踐行道德為教學目的,以回歸孔子「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的完人教育傳統。

聯合書院活動消息
書院近月舉辦多項活動。湯若望宿舍於3月6日舉行「春茗暨湯宿之友」活動,宿友於晚上共享美味盆菜,場面熱鬧,席間更有宿生會安排的宿友表演;3月30日,書院本年度畢業同學惜別會於邵逸夫堂舉行,逾九百名書院同學出席。
除了學生活動,書院亦有幸請來兩位藝術家到校。著名畫家鍾蕾琳女士擔任2014至2015年度洽蕙藝文訪問學人,並於3月13日至4月14日在書院舉辦連串展覽和交流活動;另外,由書院與蔡冠深基金會合辦,垂詢樂社全力支持的「音樂聚會系列.大提琴家李垂誼」,於4月17日舉行,請來國際大提琴家李垂誼先生到校演出,逾四百三十多位同學、教職員及嘉賓出席。
聯合書院獎學金頒獎典禮於3月24日於邵逸夫堂舉行,並蒙書院校董會主席張煊昌博士主禮;至於聯合書院岑才生學長計劃統籌委員會,則於5月9日舉行年終經驗分享會,活動包括專題講座、分享會及證書頒發儀式。

商學院活動消息
中大商學院於3月1日舉辦第二屆「環球商業論壇」。適逢中大商學院環球商業學和國際商貿及中國企業學士學位課程分別開辦十周年及五周年,令活動別具意義。論壇以「動盪時代中的創新」為主題,逾一百三十位嘉賓出席,包括擔任主題演講嘉賓的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先生、校長沈祖堯教授及商學院院長陳家樂教授。
另外,三月出版的中大商學院雜誌CONNECT訪問七位去年曾與畢菲特見面的MBA同學,分享他們的經歷及畢菲特給他們的投資營商建議和人生智慧。其他精采文章包括滬港通、智慧治理、消費者心理學,以及商學院閔建蜀教授的專訪等。
而1月27日至30日舉行的全校性「電子產品回收計劃」已圓滿結束,共回收四百五十五件可循環再用的電子產品。回收得來的電子產品將捐給非牟利組織明愛電腦工場,並在刪除舊資料和更新程式後轉贈有需要人士。商學院院長陳家樂教授表示活動極具意義,感謝每位支持活動的朋友。

大學游泳池通告
大學游泳池已於5月18日重開,日常開放時間如下:

逢星期五(公眾假期除外)
第一節:上午8時至正午12時
第二節:下午2時30分至下午9時
其餘日子
第一節:上午8時至下午1時40分
第二節:下午2時30分至下午9時

持中大信用卡金卡或白金卡的校友,入場費為11港元,其攜同之泳客入場費則為30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