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友--二零一五年六月號

Home

特稿

校友綿綿心意細水長流

畢業後,校友與中大的聯繫雖不像求學時期那麼緊密,但不少校友仍十分關注母校的動向,以實際行動,支持母校。熱心校友透過不同形式締造的捐獻文化,對母校的發展以至師弟妹日後的成長,都發揮着重要的推動作用。

支持母校,不限於捐款;即使捐款,也不在於數目多寡,而只在乎心意。捐款是校友飲水思源的回饋,不一定要「大手筆」才可以,只要每位校友都有這樣的一番心意,便能集腋成裘。黃冬柏(8 4聯合物理,86 研究院物理,89 教育學院教育文憑,96 研究院教育)就在2008年時,被師弟妹致電勸捐的誠意所打動。當年的「Phone中關懷」活動由三十名中大學生,致電約一千五百位校友,向他們介紹學校近況並募捐。黃冬柏深感學生籌款並不容易,故欣然答允。

回饋母校栽培
受學生感動固然是原因之一,黃冬柏透露更深層的原因是他受過母校的栽培:「我今日能在社會上有所發展,全靠當日在中大接受教育。若沒有讀過大學,我不會有今天,而這幾年的捐款也只是聊表心意。」黃冬柏捐款以每月$100的形式進行,由2008年至今,每三年捐款承諾完結時,中大都會邀請他續捐,而他也慷慨應允,續了兩次。他直言回饋是一種報答母校的行為,而這種回饋勝在細水長流。

尋求贊助不易
梁佩玲(96 聯合內外全科醫學)同樣透過「Phone中關懷」,每月捐款$500,支持學生交流計劃。「平日我都會接到很多推廣電話,一般不會跟對方多談,但那次對方一開始就表明是中大學生,感覺親切。」她憶述就讀醫學院時曾到外地交流,但當年還未有學校贊助,開支全靠自己張羅:「先要親繕邀請信,再郵寄至中環的醫務大樓的醫生,然後逐層挨家挨戶地叩門,向醫生說明來意,尋求贊助。」

正因自己有過這種經歷,令梁佩玲更認為學生交流基金對學生非常重要。「跟旅行相比,師弟妹透過學生交流或交換計劃,能在當地逗留較久,與當地人在學術或非學術方面,會有較深入的接觸,加深對當地文化的認識,總會有得着。」她認為雖然捐款數目不大,平日也不會刻意提起,但希望藉着長期的小額捐助,讓更多人知道聚沙成塔的效果。

「Phone中關懷」以外,黃冬柏也曾捐款支持聯合書院獎學金。「讀書時,我曾兩年獲頒書院獎學金。獎學金對家境不那麼富裕的同學來說十分重要,亦能鼓勵同學專注學習。」因此,他非常支持學生獎學金及經濟援助的捐款項目,並呼籲校友們一起以實際行動支持。

校友響應 捐近千萬元
2008年「Phone中關懷」募捐活動獲校友鼎力支持,共籌得四百餘萬元,用於支持母校發展,包括改善校舍設施、增潤獎學金、支援外地交流及鼓勵課外活動等。連同翌年的相同活動及其後的續捐,活動迄今已籌得近一千萬元,反應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