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友--二零一五年六月號

Home

專題 經過那些年

吳兆文 杏林總見桃李心

吳兆文(95逸夫內外全科醫學,13研究院醫學博士)既是醫生,也是教授,又兼做研究,更出任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身兼多職,每天馬不停蹄。能夠堅持,除因他對醫德的追求及教學工作的熱愛外,更出於對中大學生的愛護。

今年四月,尼泊爾發生了數十年來最大規模的地震,造成大量人命傷亡,中大不少到當地交流的醫科生更滯留當地。作為助理院長,吳兆文責無旁貸,期間一直忙於與各方面聯絡,慶幸最後所有醫科生都安全返港。

學生大小事務他都需要處理,他說:「我專責學生的學習體驗,須關注同學在學習上的感受、對教學成效的意見等,需要經常與同學會面……基本上,凡學生任何事情都與我有關。」

日夜穿梭於醫務、教學、行政三項工作之間,吳兆文依然樂此不疲,更坦言教學是他最喜歡的工作,這想法原來也因在中大的經歷而起。「讀書時,醫學院仍屬新學院,教授不足,又要兼顧醫務工作,難以有足夠時間教學,便由一班師兄負責助教,我們當時便有不少時間跟隨師兄學習,深知學生若沒有人指導,其實很可憐。」他更相信自己學有所成,也是靠經驗的分享與傳承。「每個醫科生都會到各大醫院實習,跟隨不同醫生,接觸不同的病人,看到不同的病例,這些學問都要靠分享才會學到。」

行醫教學 薪傳經驗
2005年至2010年,吳兆文蟬聯醫學院「最佳教師」,春風化雨,備受學生肯定。「研究即使很成功,都只是讓人短時間記得;你醫治病人,也很少病人會感激你。唯獨教學,可以讓很多學生記得你,而且能一代傳一代。」縱使是助理院長,行政工作繁重,他仍堅持教學,並希望分享經驗,薪火相傳。「以前有一位三年級師弟,學長計劃時跟隨過我,後來到屯門醫院做外科醫生,同樣很樂意指導中大的實習生,這位學弟經常向人說是受我影響,我很希望其他師弟妹也樂於指導後輩。」

不過,享受教學工作,吳兆文並沒有忘記醫生的天職,任何情況下,病人依然是他的首位。他一直致力改善大腸癌的醫療方法,為中大及香港爭光。「90年代末,微創手術的發展趨勢漸顯,其中最有潛質發展的器官是大腸,我遂決定專注於大腸發展。」今天大腸微創手術的優點有目共睹,正是當年他們一班無名英雄不斷研究的成果。「研究很有參考價值,我們追蹤了康復者十年,印證了微創手術的成效與傳統手術相同,很少地方會花如此長的時間研究。」他說,國際相關研究會議中,當中有不少都會引述中大文獻,可見中大在這方面的成就。

研大腸癌 造福社群
其實,大腸癌在香港及亞洲都愈來愈普遍,改善治療方法之餘,預防也變得相當重要。「沈祖堯校長很早就看到大腸癌的嚴重性,為甚麼香港不盡早進行腸癌普查?」於是,吳兆文便協助成立中大賽馬會大腸癌教育中心,進行地區性普查工作,並推廣大腸癌教育。「現在政府的先導計劃,都是建基於我們的數據。」種種貢獻備受肯定,讓他於2010年獲選為「十大傑出青年」,他形容獎項是個認同,令他繼續前行。「初時充滿熱誠,但漸漸心中的一團火會減弱,『傑青』就可再燃點內心那團火,刺激我堅持下去。」

畢業廿載,吳兆文在教學、研究、診治等角色上都有傑出成就。「不少指導過我的教授都對我信任有加,他們患病時,都會要求我替他們診治,那種感覺既特別,又榮幸。」他認為這二十年「充滿幸運」,得到很多人的幫助,如得到李國章教授賞識而獲邀加入醫院,又得到霍泰輝教授提攜回中大任教授。「今天薄有所成,都是中大給予的。」他感恩地說。

中大給予吳兆文的又豈只是榮譽和成就?雖是醫科生,當年他仍積極參與各活動:加入宿生會、協助舉辦健康展覽等不在話下,他在中大最特別的經歷,莫過於在畢業那年成為港台節目《鏗鏘集》的主角之一,讓攝製隊拍他考試及實習的生活。片集現已成為鼓勵中大醫科生的材料,它既為吳兆文在中大留下的珍貴足跡,也成為師弟妹動力的來源,傳承了中大人互相關懷的精神。

他感謝中大的栽培,也感激扶持過他的人,故希望師弟妹都能飲水思源,特別是醫學院的師弟妹。「社會雖然較以前複雜及多挑戰,但機會也比以前多。要把握機會就要自我裝備,加上少許上進心,便能進步。」中大醫學院仍屬年輕,作為副院長,吳兆文最大希望是將醫學院推向世界,使中大的聲譽更隆。

吳兆文小檔案
1995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內外全科醫學士
1999香港外科醫學院院士及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
2002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外科)及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外科)
2005-2009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結直腸外科副教授
2005-2010連續五年獲選為中大醫學院最佳教師
2009至今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結直腸外科教授
2010獲中大醫學院名師獎(Master Teacher Award)
2010獲選香港十大傑出青年
2013中大醫學博士(優異獎狀)
2013至今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學習體驗)
2014國家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