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友--二零一五年九月號

Home

友問友答

陳家樂 校友院長使命感更大

陳家樂(85 聯合經濟)現任中大工商管理學院院長,亦是著名學者及研究員,曾於本地及國際多份頂尖金融期刊發表論文,更獲評為亞太區最傑出金融研究學者。他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取得金融學哲學博士學位後,便在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任教,亦曾任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署理院長。

問:當年為甚麼會選擇入讀中大經濟系?
答:當時本地只有港大和中大兩間大學,升學選擇較簡單,而我中學時已修讀經濟科,對這科較有認識,也明白到經濟是很有用的工具,能分析人和公司的經濟行為,正是這些人和公司的經濟行為引致所有的經濟活動。我覺得這方面的研究有用、具趣味性,就選擇了經濟系,相信這與現在學生選修經濟的原因相似吧。
問:為甚麼你會對資產價格、衍生工具、市場微觀結構等研究領域特別有興趣?
答: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在中大的三、四年級,擔任何炘基教授的研究助理一職。他的研究主題是金融機構,這是經濟學大範疇之一,我當時幫助蒐集數據及做分析,對資產價格、衍生工具和市場微觀結構這些方面有較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我較喜歡實際數據,經濟數據可能要等一個月或者一季,但金融的則比較直接,每天都會看到大量數據,更有助我研究金融市場如何消化相關訊息。
問:在美國和本地大學任教,有何異同?
答:美國大學四年學制、修學分等制度都與中大很類似,沒甚麼不同。不過,在教學上,中大多數是老師講學生聽,而美國學生則經常提問,甚至是課外問題,因此老師準備要更充足,也要想辦法引導學生回到相關的議題上。此外,本地大學階級比較分明,上級說話較有權威性,而美國則比較開放,即使我初進大學任教時只是助理教授,也可以自由提出自己的看法,並會獲同事接納。
問:擔任工商管理學院院長近一年以來,有何感想?有否遇到甚麼挑戰?
答:擔任工商管理學院院長十個月以來都很順利,我明白中大傳統,之前又曾在科大擔任相同的職務,兩所學府的制度、規例等都差不多,最主要是我需要了解學院在過去五至十年的發展,需要一些時間,因此在履任首一百天,我花了很多時間與同事和不同部門傾談,以聆聽為主;之後我跟同事分享短、中、長期的目標,到開展的時候,才會真正遇到挑戰。畢竟,中大和商學院的歷史悠久,要引入新想法、新作風時,少不免要向資深同事解釋、游說,使他們理解和支持。
問:以校友身份帶領商學院有否給予你有別於其他機構工作的使命或感受?
答:雙重身份一方面確實令我的使命感更大,另一方面也可以藉此與學生分享中大的一些歷史和發展,工作得更加投入。
問:你在研究和學院的發展方面有甚麼短期目標?對學術研究及學院長遠的發展又有何展望?
答:短期來說,當務之急是補充新血,因未來幾年,不少同事都會陸續退休。去年商學院已經請了九名新同事,今年亦請了十四名助理教授或以上級別的老師,佔全體教職員一成以上,這算是一個頗大的發展,也是個機會,讓我們可以針對目前發展得較慢的範疇,聘請到相關的老師。我希望藉着新同事的加入,他們的新思維會為商學院帶來革新。至於長期目標,我希望商學院可以在亞洲及大中華區都更有認受性,各界都能認同我們有優秀的畢業生、優良的師資以及傑出的研究,帶動到區內發展;還有我們的學生跟校友都對社會發展有正面的影響力,注重承擔社會責任。
問:你認為商學院校友群體能怎樣協助商學院的發展?
答:商學院現有三萬名校友,很多校友在自己的領域裏都做得相當出色,而校友亦遍布大中華區,我們希望能聯絡並組織到這些校友,將來舉辦活動或需要校友支持的時候,可得到他們各方面的支持。
問:你對商學院校友有何寄語?
答:我們常提倡終身學習,尤其是科技發展得很快,大家無時無刻都要有思維,不斷學習,不一定要回來大學,但要留意周遭的變化,不斷裝備自己。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我們現在做的教育,短期未必有成效,但會幫校友打好根基,潛移默化,影響他們可能要在十年、廿年後才反映出來,令他們對社會有所貢獻。
問:中大校園生活,最令你印象深刻的是?
答:當時學生人數少,聯合書院經濟系僅十八名學生,大家關係非常密切,學習、玩樂都在一起,四年的大學生活非常愉快。胡忠圖書館外的草地比現在還要大得多,我們會躺在草地上聊天,或者玩飛碟,最多有十幾個學生一起玩,甚至有教授與同學打成一片。說到教授,當時很多教授如廖柏偉、宋恩榮等,都沒有架子,但課堂上,他們又非常投入認真,準備充足,令我們非常敬重。

後記
親切師兄守護母校
可能在美國進修及工作多年、受當地風氣影響的緣故,在一問一答之間,記者感受到陳家樂毫無架子、非常親切,他以中大師兄的身份,娓娓道出他的想法、經歷和建議,有條不紊,與校友分享。正如他提到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未來中大也將孕育出更多出色的校友,在不同的崗位上守護母校、回饋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