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友--二零一六年六月號

Home

友問友答

黃浩潮 師長關愛每多情

「珍重、珍重,這是我新亞精神。」黃浩潮(68 新亞歷史、70 研究院歷史、75 教育學院教育文憑)早在農圃道已與新亞結緣,畢業後積極參與新亞校友會事務,將新亞精神傳承至下一代。

問:你為何入讀新亞書院歷史系?當年有何抱負?
答:我原本讀生物系,二年級才轉到歷史系。當年新亞書院規定,不論文科或理科生,均要修讀中國通史,我在一年級時修讀了孫國棟先生的中國通史課,他不但教法生動,而且對歷史滿腔熱誠,啟發我對歷史的興趣。
其後,有幸跟隨不少名師學習,如全漢昇先生、嚴耕望先生等,在他們的薰陶下,我對中國歷史更感興趣,甚至畢業後再報讀中大研究院歷史課程,繼續深造。投身教育界後,我先後在兩間中學任教,至1996年加入教育局負責課程發展的工作。
問:就讀中大期間,有甚麼經歷讓你對新亞書院抱有特別深厚的感情?
答:當年新亞約有五百名學生,而歷史系只有六、七十人,故大家的關係密切。師長的關愛也見於日常小事上。例如,有次我在研究室溫習時睡着了,醒來看到嚴耕望先生在黑板留下四字:「小心着涼」,相當窩心。
又例如,王德昭先生在我大三時來新亞任教,但我因副修中文,沒有選修王先生的課,在我投考研究院之前,王先生垂詢我打算升學還是就業。當知道我為準備西洋通史考試而苦惱時,即二話不說,在書架中抽取西洋通史的講義給我,這便是新亞校歌所說的「多情」,師長對學生實在關愛有加。
問:當初為甚麼會參與新亞校友會事務?
答:與校友會結緣是在1997年,葉永生校友邀我參與校友會事務,擔任了秘書一職。當屆正值新亞創校五十周年,編成了《校友繽紛錄》新亞金禧特刊。其後,我因工作繁忙,才退出校友會理事會;2006年退休後,我再次參與校友會工作,並在2009年至2013年間出任副會長,其後成為校友會會長。
問:你在新亞校友會擔任不同崗位,多年來有何目標及期望?
答:新亞校友會的成立宗旨在於增進校友的聯繫與感情、傳承新亞精神、協助書院發展,與書院的理念相同,我期望校友會與書院有更緊密的關係,共同推動新亞的發展。在我服務校友會期間,從信廣來院長到黃乃正院長,合作無間,共同推進書院與校友會事務,如《新亞校友》的出版和學長計畫的推行,都是明確的例子。
自2008年起,校友會開始舉辦不同類型的旅遊活動,尤其是歷史文化之旅,我們的足跡遍及內地、日本、南北韓、柬埔寨、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烏茲別克及東歐等地。這些活動凝聚了一群熱愛歷史文化旅遊的校友,亦成為校友會活動的一項特色,期望校友會能繼續發揚光大。
問:你擔任會長期間,聯同書院復辦新亞講座,該講座有何象徵意義?
答:「新亞文化講座」始於桂林街年代,從1950至54年間共舉辦了139次,旨在推廣學術文化。近年有些資深校友提議復辦,繼續傳揚新亞文化講座的精神。在黃乃正院長的支持下,書院與校友會乃復辦「新亞文化講座」,於2014年10月邀得中大文學院院長梁元生教授主講當代新儒學;兩年間,我們舉辦了6次,講者包括前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丁新豹博士、中大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名譽教授何文匯教授等,反應相當熱烈。講座在農圃道新亞中學禮堂舉行,重現當年的盛況。
問:新亞校友會如何凝聚不同年代的校友,並加強校友與大學間之聯繫?
答:校友會的理事來自不同年代,而理事會轄下各小組亦開放讓其他校友參與,如旅遊組便有數名核心成員並非本屆理事,這有助凝聚不同年代的校友參與校友會事務。
每年校友會均出版兩期《新亞校友》,隨《中大校友》一併寄給校友,每期均會預留四至五頁,向校友滙報書院的最新發展,加強他們對書院的歸屬感。
問:擔任會長期間,有何挑戰或深刻的經歷可與我們分享?
答:任內有兩件事情較深刻:一件是前年慶祝書院成立六十五周年,在會展筵開六十五席,當時遇上佔領運動,我們擔心校友卻步,結果座無虛席。更為難得的是,當年也是新亞校友會成立六十年,第一任會長唐端正教授也在座,可謂別具意義。
另一是與中大出版社前社長陸國燊合編《錢穆先生書信集》,作為書院創建六十五周年院慶紀念專刊。能參與整理及編纂新亞創校先賢錢穆先生與兒子及弟子的信札,實與有榮焉。
問:你將於明年卸任校友會會長一職,對各位新亞校友有何寄語?
答:我期望校友會日後有更好的發展,也希望現任理事可以留任,繼續按新亞校友會的成立宗旨,進一步發展校友會會務,將新亞精神發揚光大。

後記
情繫新亞半世紀
黃浩潮畢業近半個世紀,但仍可將當年校園的軼事娓娓道來,更清楚記得老師的名字及其教誨,可見新亞對他影響有多深。聽着黃校友細說當年,每當他提及曾教導過他的老師時,均會加上「先生」二字,以示尊重,而這份尊重不僅是欣賞他們在中國文化上的貢獻,同時亦蘊含着學生對老師的一份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