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友--二零一六年六月號

Home

特稿

張燦輝 為勞思光立像 學術生命不朽

勞思光教授,當代重要的華人哲學家之一,60至80年代,他在中大出任教授,為作育英才及學術研究,作出重大貢獻,他出版的著作多達三十餘種,如《中國哲學史》、《中國文化要義》等,而他的《中國哲學史新編》三卷四冊三十年來是中國哲學研究的經典,對兩岸三地的學術界有着深遠的影響。勞教授2012年辭世後,他的學生一直擬於未圓湖為勞教授立像,讓他的精神繼續發揚光大。

為此,中大哲學系校友會聯同崇基學院發起籌款活動,希望籌得至少九十萬港元,成立「勞思光學術基金會」以鑄造勞教授銅像,並支持紀念勞教授的學術研究。活動三位發起人:哲學系校友會主席兼「基金會」召集人張燦輝(74 崇基哲學,77 研究院哲學)及關子尹(74崇基哲學,76 研究院哲學)與劉國英(79 崇基哲學)均表示,勞教授一生不少時間都在中大度過,他既是哲學家,也關心政治,影響過無數學生。

校園立像深有意義
張燦輝憶述當年在台北舉殯,時任台灣總統馬英九也親自到場致哀,可見勞教授的地位。「為表揚勞教授的學術貢獻及成就,馬英九頒發褒揚令予他,那是中華民國政府對國民最高的表揚。」

三位發起人都認為,勞教授不少成就都是在中大時期達成,因此在校園立像別饒意義。「我們希望師弟妹都會認識到中大曾有一位影響這麼深遠的哲學教授,而銅像銘文,將讓勞教授的生命和態度變得不朽。」

回顧勞教授的生平,他對專制政權十分反感,曾抗議內地及台灣的專制政治制度,不過,張燦輝亦指勞教授雖重傳統,但也樂於接受新思維,在學生面前不會擺出一副權威姿態。「閒時我們會到勞教授的家用膳,新年或勞教授生日,我們也會祝賀,一同閒聊。」張燦輝盛讚勞教授的記憶力,也是他至今遇過最聰明的人。

續發揚勞教授精神
勞思光教授晚年曾在台灣進行研究,在新北市也有勞思光研究中心,更有不少遺稿,基金會將支持紀念勞教授的學術研究。「教授的思想已超越生命,我們希望進一步將它發揚光大,資助有關的出版、研究等項目。」與張燦輝一樣,關子尹和劉國英都樂見事情的順利發展。

如有意捐款鑄造勞思光教授銅像及捐助「勞思光學術基金」,可瀏覽http://www.cuhk.edu.hk/ccc/donation/sklao-fund.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