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友--二零一六年六月號

Home

專題 創業同路人

廖應輝 創業重團隊

八十年代初,廖應輝(81新亞市場)被公司派駐北京工作,成為內地改革開放後,首批到內地發展的香港人。三十年過去,曾在內地創立科技公司的廖應輝,近年更成為投資者,幫助有志在內地創業者,實現創業夢。

畢業後,廖應輝就受聘於一所美國科技公司,及後被派往北京工作,他自嘲當年的辦公室是「臨時搭建」的:「最初公司只租了數間酒店房,掛一個牌在房門,便變成了『辦公室』!」待公司辦公大樓落成後,他才有正式的辦公室。

即使在北京已有相當穩定的工作,但廖應輝坦言自己有個創業夢:「當初沒有明確的方向,但逐漸累積經驗和人脈後,稍看到有機會便出去闖一下。」1997年,他決定從事老本行,與幾位朋友成立一間軟件公司。

創業失敗因不和
「通常創業都是源自一份內在的衝動,而十個人中總有九人失敗。」當年廖應輝是那九個人中的一個,但失敗的原因卻並非經營不善,而是合作夥伴的不和。「初時合作沒有問題,但慢慢發覺大家價值觀的分歧甚大。」最後,他決定拆夥,創業夢首告吹。

汲取那次教訓後,不到十年,廖應輝創立投資基金,投資內地有潛質的項目。「經營軟件公司時認識了幾位投資者,主要投資在內地的初創企業上。」今次他在選擇合夥人時遠較上次謹慎,合作亦變得更順利。

廖應輝笑言,選擇合作夥伴如「揀老婆」般,都要小心挑選:「方法有很多,但我會透過面談,看看大家的價值觀是否相同,否則公司發展到後期,會有很多爭執。」他認為創業最重要有三項元素,包括市場潛力、經營模式及團隊,而當中至為關鍵的是選擇合適的團隊。

部分港人仍覺得內地人不可靠,只要大家將心比己,便發覺內地人與普通人無異。

在內地生活多年,廖應輝認為要在內地成功創業,必先要融入當地:「部分港人仍覺得內地人不可靠,事實並非如此,只要大家將心比己,便發覺內地人與普通人無異。」現時他一家已移居到北京,但他並沒有選北京為創業首選的地方,反而強調要視乎行業的性質:「每個地方的政策不一,要看哪處最適合自己發展,二線城市不一定比大城市遜色。」

京津校友樂支援
他又指,各地校友會亦可給予校友不少支援,以京津校友會為例,每年校友會均會舉行一次大型聚會,吸引數百名校友參加,「我們在北京有很多人脈及經驗,可以向有意在當地發展的校友,解釋法規和政策。」中大創業日正好啟發中大學生的思維,畢業後除了可加入其他企業工作外,更可選擇創業。

廖應輝小檔案
1981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工商管理學士
1981-1983先後從事建築材料及電子科技的銷售工作
1987-1988加入美國 Apollo Computer,被委任為駐北京代表
1989-2001先後任職Compaq Computer、Sun Microsystem及EMC公司的駐中國管理人
2002-2006建立軟體公司PRECOM與AeroLogic,為客戶提供軟體解決方案
2007至今加入HOQ投資公司,主力投資中國的資訊科技、零售、環保科技和醫療科技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