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友--二零一六年六月號

Home

專題 創業同路人

商才社創 謝家駒 魏文富 梁淑儀 凌浩雲

對創業者而言,社會企業有雙重意義,既可擁有自己的企業,更能以商業營運模式來服務社會,但要兼顧社會責任及企業利益,亦令創立社企的難度倍增。謝家駒(74 崇基社會)、魏文富(81 崇基市場)、梁淑儀(91 新亞社會)及凌浩雲(04 研究院工管)由商界轉營社企,用可持續的營商模式回饋社會。

現為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匯豐社會企業商務中心總顧問的凌浩雲指出,本地的社企發展可分成兩個階段,前期的社企是「由社入商」,由社福界帶動。「記得最初本港有三百多間社企,逾九成由社福機構資助,沒有政府資金,基本上不會開社企。」至後期商界參與增加,演變成「由商入社」的階段:「商界留意到社企有發展空間,遂將自己的優勢及龐大的網絡,應用到社企上。」轉投社企,不少商界用專業的知識,協助社企發展。

由商入社 較易成功
從經營角度來看,在香港社會企業總會擔任理事的魏文富認為「由商入社」是較容易成功創立社企:「商界有商業知識,知道如何籌募資金,並推動社企達到關愛社會的目標。」正因如此,現職長者安居協會行政總裁的梁淑儀就指,創立社企需要一定的經驗:「創辦企業已要考慮很多因素,社企更要考慮社會責任,難度加倍。」

曾創立社企《黑暗中對話》的謝家駒亦建議有意創立社企的校友,可先加入現有社企汲取經驗。「與十年前相比,現時有不少社企都值得校友借鏡,再決定是否自行創立社企。」四位校友均在商界工作多年後,才投身社企,梁淑儀說:「若工作可以令社會作出改變,會變得更有意義。」社企就能在服務社會及生活之間找到平衡。

謝家駒一直希望改變主流企業,營商亦肩負社會責任:「當時要實現自己的想法,便開始經營社企,但這始終並非主流企業。」多年後,他仍不忘當初信念,期望在本港引入B Corporation(B Corp)認證機制,讓公司成為以社會為導向,且能可持續經營與發展的機構。

推行本港社企發展多年,凌浩雲收集不同社企的營運數據,並歸納出三個因素,以評估新創社企的經營模式是否可行。首先要考慮行業的情況,「可能你的構思很好,但已有相近的社企,我會建議撮合雙方。」他舉例說,如傳媒老闆想創立幫助長者的社企,他會轉介予相關的社褔機構,讓雙方運用自己的專長,發揮最大的影響力。

然後是看該社企的營運預算是否合理及可持續,凌浩雲深信社企也是一盤生意,需要商業計算,過去三年,凌浩雲就分析了各個社企的經營模式,計算一些參考指標:「我們發現社企的成本佔整個生意的某個比例,多數會經營失敗。」以飲食業的社企為例,若成本達60%,失敗機會很高,「開始時有意社創人士都不相信我的分析,但拿出數據後,反而接受及改善自己的方案。」這些數據正好給其他社企作參考之用,幫助他們成功創立社企。

營運社企 首重熱誠
與團隊相比,熱誠對營運社企更為重要。凌浩雲與投資者初次會面時,必定要求他帶同負責同事來開會,他指親身與負責人見面,可知道他是否有心經營社企,而主動或被委派來做社企的效果會截然不同。

每一位創業者在創立社企時也滿腔熱誠,但要堅持卻不易,梁淑儀以長者安居協會的平安鐘服務為例,指「平安鐘的成功讓同事認為協會繼續做平安鐘就可以,但我們的理念不限於該服務上。」她又說社企亦應不斷思考如何為社會做更多事,「社企不應該解決一個問題就滿足,而要不斷向前走,嘗試解決新的社會問題。」

現時香港有各類社創基金可申請,包括「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SIE Fund),支援有意創立社企的人士。不過,凌浩雲認為應「Charity Starts at Home」,當中的「家」更指中大,「看見校友的無條件支持,讓人非常感動。」他指中大人可透過校友網絡,尋找合作機會,「中大就像一所大企業,內有不同機構的CEO,很容易就能找到機會。」他認為中大社創人對社會觀察入微,「有很多不同意念,又加入社會元素。」魏文富則認為社創重點是要有充足準備及堅持,希望中大人能克服困難,成功創社企。

謝家駒仁人學社創辦人及首席導師
魏文富基督教豐盛職業訓練中心主席
梁淑儀長者安居協會行政總裁
凌浩雲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匯豐社會企業商務中心總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