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友--二零一六年九月號

Home

封面人物

陳英凝 防災應變 人道救援

災害無情,人道救援令災民在絕處中感受一絲希望。陳英凝(11研究院醫學博士)大學時已加入無國界醫生,一年到晚穿梭於災區,為災民帶來溫暖。十年前,她退下火線,加入中大醫學院並促成中大與牛津大學成立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下稱CCOUC),研究亞太區災害與醫療人道救援的發展、計劃和應變。

踏入陳英凝的辦公室,門上貼滿災區的照片,不難想像多年來她曾救助多少名絕望無助的災民。數天前,她又到中國東北探路,為CCOUC的「中國農村少數民族健康計劃」項目尋找合適的考察地點,她坦言暑假才是她最忙的時間。「作為CCOUC的合作伙伴,每年我們要向牛津大學滙報,通常我們會趁着大學暑假的空檔過去。」適逢項目每年8月都要尋找新的合作地區,令她的行程相當緊密。

中大人參與防災

自2011年CCOUC成立以來,該項目已成為一個恒常計劃,陳英凝帶領着中大生走訪內地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開展防災工作,同時推廣健康教育,提高當地人防災意識及健康水平。陳英凝說,計劃的構想始於2008年汶川地震與中大建築系的合作:「在CCOUC成立前,我們已在內地做救災工作,當年亦有參與救援,恰巧建築系於當地為災民興建道路,於是一起做救災工作。」

同為中大人,陳英凝認為合作可產生協同效應。「汶川地震後,我們在金沙江的一條村落做災後救援,建築系為他們建屋,我們則做健康及環境衞生工作。」那次合作啟發了她繼續為農村做防災工作,日後透過省級的疾控中心,尋找合適的地點,並與內地的非牟利機構合作。

內地幅員廣大,沒有可能每條村落都探訪。因此,陳英凝選擇村落有四大準則:首要是當地五年內曾有災害發生。「我做救災出身,災害發生時我們未必可以幫到甚麼,但備災工作對日後救災有很大的幫助。」其次是地方偏遠及貧窮。她會特意選擇中國少數民族,又說「除了他們的文化有趣外,更重要是中國是自己的國家,即使不幸有甚麼意外,我也能帶學生回來。」說時,用手輕輕碰了身前的木茶几一下。

足迹遍大江南北
過去九年,陳英凝帶領團隊探訪過十五條村落,由長江上游至絲綢之路、西南茶馬古道及金三角地區,足跡已遍及中國多個地區。「今年我們去中國東北的朝鮮延邊自治區,可算涉足過大江南北。」然而,每次考察都相當艱苦,她坦言今次行程航班延誤的情況很嚴重,團隊更要坐長途車進入災區。

入村後,CCOUC的團隊把握機會做備災及教育工作,救援包是其中一個為村民準備的基本裝備。「除了水、口哨、手電筒外,我們也會為他們拍一張全家幅,在災後也可憑照片尋回家人,而這亦可能是他們這輩子唯一的全家幅。」同時團隊會拍下村民的身份證,方便他們在災後領取政府的緊急補助。

為確保學生在災區的安全,陳英凝的團隊會先到當地考察兩三次,與政府溝通好,才會帶學生前往。「有些村落的飲酒文化很盛行,為免學生到當地要豪飲,我們做甚麼都可以,但學生一定有底線,去到要『乾乾淨淨』地做備災工作。」每個項目由開始到結束,前後花費兩年時間,團隊每次帶五至六十名學生前去。「每個地點,都經過我們辛苦的考察,並不是任由政府隨便派一個地方,我們都去。我們會仔細考察,先與當地人打交道,了解當地文化,再看看村長是否一個好人,環境是否適合學生到訪等。」

即使哈佛生的思辨和表達的能力或會比我們優勝,但論「實戰」,則我們會較勝一籌。

從前線救災到現在為村民做好備災工作,陳英凝坦言自己仍很喜歡做前線救援工作,即使離開了無國界醫生,08年她仍幫忙帶隊去汶川救災。「我跟隨無國界醫生到過二十多個災區,令我獲得很多救災經驗,但年輕一代人才輩出,不少有心有力的醫生都願到外面跑,我更希望把知識傳至下一代。」剛好在中大教學期間,陳英凝與牛津大學合作,研究氣候變化及傳染病,因而開展了CCOUC,「除了研究外,我們有前線工作,牛津亦看到我們的獨特性,才與我們合作。」

在防災及研究以外,CCOUC在前年6月開始舉辦網上課程「災害與人道救援中的公共衞生原理」,程度像公共衞生學碩士的一個課程,希望讓公眾在人道救援有一個基礎認知。「全球有關災害的課程不多,而我們採用亞太區例子,吸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人修讀。」陳英凝希望課程把有關災害的知識傳到世界各地,一步一步行推廣備災工作。

做人道救援的工作會遇上很多好人,在災場逃命時,他們一定會在你身邊幫你,我喜歡和他們一起工作。

哈佛學生也羨慕
防災救災工作的背後,在港人難得一見的星空下,陳英凝也常與學生夜話交流,討論人生大事。

「同學有很多新思維,我也很鼓勵他們自己想辦法處理問題,至今也沒有讓我失望。」讓陳英凝感到自豪的是,曾有一名哈佛生說很羨慕中大人有機會參與備災工作:「雖然哈佛有豐富的資源,但他們沒有機會去做救援,即使哈佛生的思辨和表達的能力或會比我們優勝,但論『實戰』,則我們會較勝一籌。」

解圍照應 患難相扶持
多次遠征,陳英凝很慶幸團隊都只是有驚無險,通常僅是肚瀉或航班延誤等小問題。「我常說笑,自己可以辦一間旅行社,教授竟要時常處理行李托運及航班延誤的問題。」

要數最驚險的一役,「吃雞腳」可算經典。當時,陳英凝團隊到廣西考察,一行人與村長吃午飯。「少數民族豪飲是很平常的事,他們喝酒不是用杯喝,而是用膠桶,那些酒的酒精濃度達四十度!」但她沒想到好戲在後頭。「當吃到雞腳那道菜時,村長很豪氣,一手拿起雞腳,吃了一口,然後遞到我面前,要和我『分甘同味』!」正當大家也嚇得不知所措之際,陳英凝其中一位同事快手搶去雞腳並吃掉,人在異地,得團隊成員如此照應,令她十分感動。

陳英凝說,參與人道救援除了是性格驅使外,她亦很喜歡在災區工作。「做人道救援的工作會遇上很多好人,在災場逃命時,他們一定會在你身邊幫你,我喜歡和他們一起工作。」

陳英凝小檔案
1996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科學學士
1998哈佛大學公共衞生學院人口及國際衞生學碩士
2001-2005無國界醫生香港辦事處董事會主席
2005世界十大傑出青年
2006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助理教授
2007香港人道年獎
2011香港中文大學醫學博士
2011至今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CCOUC)所長
現任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