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友--二零一六年九月號

Home

專題 盛事在中大

維港文化盛會 樂韻縈中大

悠揚的樂曲配以天籟之聲,有逾五百年歷史的維也納兒童合唱團早已在國際享負盛名。
在香港及維也納當局的支持下,維也納兒童合唱團音樂學院基金首度舉辦「維港音樂節」,為兩地音樂愛好者帶來一個難得的跨國文化盛會。盛事背後,全賴校友區藹芝(97逸夫中文)默默推動。

是次盛會為香港及維也納歷來最大規模的音樂節,超過一千名音樂家及師生參與,並於7月15日至8月28日舉行,活動穿梭兩地,包括「聲空之橋」開幕音樂會、香港節及馬勒第8交響曲音樂會,亦有暑期音樂學院和師資培訓交流團等交流活動,當中暑期音樂學院就在中大舉行,讓參加者經歷了一趟維也納音樂之旅。

與此同時,中大音樂系中國音樂小組亦遠赴維也納參與香港節,透過中樂與當地音樂家交流,為香港節增添中樂元素。香港節設有「國樂工作坊」及「中國夜」,兩個節目均由中大音樂系中國音樂小組演出,參加者可觀賞並親身體驗傳統中國樂器外,更欣賞到中國音樂小組用古琴、笙、新笛等樂器奏出的中國曲調。

慶幸修不同科目
音樂節的主要策劃人區藹芝從事文化藝術推廣工作多年,2011年與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合作,成立全球首間「維也納兒童合唱團音樂學院」,並擔任總監一職。

她坦言自己並非主修音樂,但其語文專業以及其他科目學習反而造就了其視野及管理能力,「大學教育是一種思維訓練,透過學科訓練思考,學習做人的道理。」大學時期,區藹芝從小受鋼琴老師影響,喜歡聽音樂會,觀賞其他音樂家的演出。

首次結緣在中大
「在中大讀書期間看過一次維也納兒童合唱團的演出,當時覺得維也納是音樂之都,而合唱團更是奧地利的國寶,其演出必定與眾不同。」結果,那場音樂會讓區藹芝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著名的奧地利華爾滋舞曲外,原來他們也懂得唱世界各地的民歌,令我更加佩服他們。」

現時區藹芝仍保留着當年的門票及場刊,印象深刻得她可以確定音樂會是在94年舉行,此後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再沒有來港表演,直至01年她再度邀請他們來港表演。

畢業後,區藹芝便加入了香港京昆藝術協會任職行政主任,年紀輕輕便要負責四演《白蛇傳》的演出,「當年我要接待京、昆、川、婺四個藝團合共二百二十位國粹藝術家,並安排他們的行程,最困難的是要在表演時,負責即場控制字幕,但我根本聽不懂他們的腔調。」雖然未曾接觸過中國戲曲,但中文系的專業訓練對她研習中國戲曲及劇本很有幫助,配合自己的音樂底子,結果她成功完成兩場的大會堂演出,亦讓她明白藝術及語言的共通之處。

成功關鍵在尊重
藝術行政工作給予區藹芝學習到如何推廣文化藝術,同時亦令她反思在香港推動音樂發展的局限:「為何某些音樂演出一定是特定團體舉辦?其實音樂活動有很多可能性。」於是99年她決心創立自己的公司,專注在表演及教育推廣範疇,其後她收到負責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巡迴演出公司的電郵,向她查詢有關香港演出的事宜。

「最初我也不敢相信,維也納兒童合唱團每年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三百多場,我們竟可以籌辦香港站的演出!」區藹芝認為,尊重音樂家及詳細的計劃書讓她贏得了合唱團的信任。

「舉辦音樂會首要是尊重樂手,不要覺得是付錢他們來表演。」為了進一步了解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區藹芝於表演前特意親訪維也納,更大膽提出建議。「我建議他們可在香港站加入交流活動,但沒想到他們會接納我的意見。」這件事更令她敬重他們的胸襟。

區藹芝又說,合唱團常抱着開放和謙虛的心態,學習不同文化的音樂。「他們去到各地均會學習當地曲目及樂器,令合唱團兼收並蓄,豐富了合唱團的音樂寶庫及眼界。」2001年在香港演出兩場後,她便一直負責合唱團在港大部分的演出;13年至16年更連續四年來港,相當難得,「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共有一百名成員,分成四隊巡迴演出,每隊的指揮也有不同的風格,例如今年是一個意大利指揮,有部分曲風屬意式;去年則是港人任指揮,遂有廣東曲目。」

每次演出區藹芝都希望有新的嘗試,今年更擴大規模,舉辦一個兩地合作的「維港音樂節」,當中參考維也納的經驗,在當地舉辦香港節,以馬拉松式演奏整套三十二首貝多芬鋼琴奏鳴曲。「連續兩晚十二小時的演奏在維也納亦少見,音樂家也相當興奮。」最後一場為中大中樂小組表演,為音樂節注入中國文化,同時邀得一位維也納大提琴手合奏,結合了中西音樂。

推廣音樂有堅持
從事演藝策劃多年,區藹芝坦言每次音樂會而費盡心力,因每次演出也花費不菲。「在你未做之前,已有人勸你不要做;籌備時亦會有人叫你放棄,因為大家都知道靠自己資源在香港做演出是一個很大的負擔。」雖然是次維港音樂節有康文署及各界贊助,但支出仍是相當龐大,單計馬勒第8交響曲音樂會已耗資六百萬元經費,區藹芝表示直到訪問當日仍不知能否做到收支平衡!不過,她笑說:「如果推廣音樂是為了錢,那麼很多演出也不用做。」她對推廣音樂自有一份堅持。

真正把 音樂融入學習中
與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合作逾十五年,區藹芝認為音樂不能只停留於演出的部分,於是在2011年與合唱團在香港成立了維也納兒童合唱團音樂學院,亦是首個及唯一由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官方認可的海外分部。

區藹芝表示,當年因為與合唱團的交流活動增加,才引發這個構思。「合唱團亦留意到在香港的發展很好,又有地理優勢,可作為合唱團在亞洲的基地。」不過,她提及成立音樂學院的過程並非如此順利,「合唱團顧慮到總部人力及資源的問題,因此也考慮了兩年才正式答應。」為了進一步推廣音樂教育,音樂學院更於去年10月成立基金,資助各類音樂活動。

在今次音樂節中,有一百六十名學生來到中大參與7月18至30日的暑期音樂學院,其中五十名學生來自基層家庭。整個暑期音樂學院由四位來自維也納兒童合唱團的合唱指揮帶領,學生在一星期的音樂營中學習音樂、舞蹈及作曲,引起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在課程完結後,學生更於中大利希慎音樂廳表演,展示學習成果。

地靈人傑感覺 啟發音樂
「今次可能是他們首次接觸音樂,但由專業及經驗豐富的維也納音樂家指導,相信會很有啟發。」區藹芝亦很感謝中大對活動的支持,「由開始到實行,有賴中大各個部門積極配合,才能圓滿舉行。」被問到為何選擇在中大舉行,區藹芝表示自己很欣賞中大的傳承精神,加上中大地靈人傑,對音樂創作很有幫助,「中大的空間感很強,那種地靈人傑的感受可謂中大獨有。」

在音樂節中,區藹芝亦邀請中大文化管理學系及音樂系的學生幫忙,讓他們可近距離接觸維也納音樂家,以及學習如何籌備大型音樂節,培訓出更多藝術管理人才。她期望香港可舉辦更多不同類型的音樂節,改變現時的音樂文化,「我希望打破音樂是課外活動的傳統觀念,真正把音樂融入學習和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