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University Alumni Magazine

建築學系一家親

成家立室 蝸居三年後,建築學系終於成家,在王福元樓天台熱鬧熱鬧一番,李燦輝教授主持切金豬儀式

建築學是一門專業,作為一系的領導人,也自然有一副專業形象吧!但無論從那一個角度看,李燦輝教授始終不似系主任的模樣—普通白襯衣不結領帶,兩袖捲起,連系刊內的相片也不例外,鼻上還架著一副鏡片打了很多圈的膠框眼鏡,確實叫人有點意外,難怪同學都說李教授是「祖父」。

萬事起頭難

中大建築學系籌建工作早於一九八八年展開。系主任李燦輝教授憶述:「當年我在MIT麻省理工)舊生會得悉中大要成立一個新的建築學系,一位朋友邀請我出任系主任一職。基於對建築及教學工作的熱愛,我便接受了這個挑戰。而且我覺得參與成立一個新學系是很難得的機會,於是在一九九零年來港加入建築學系的籌建工作。

「當時可說是一切由零開始,無論地方、經費、人手、器材,都是一無所有。」這些限制可以計算,有些卻預計不了。

對第一批入學的學生來說,他們要面對迷惘和無助。唸大學是一個新階段,要別人指領,偏偏他們沒有師兄師姐。可以說,他們五十人都是獨子,面對這片陌生的地方,都感到焦慮。「其它系的一年級學生跟我們都一樣嗎?」「甚麼是建築學?」「大學生活是怎樣的?」各位校友試想像當年自己入學,假若沒有師兄師姐的指點,怎會知道哪個講師是「火箭基地」?哪一本是好書?哪一科最好……?

至於教師亦同樣面對始料不及的困難,主要是語言上的障礙。外籍講師不懂廣東話,在工作室或課堂上,難以跟學生溝通。「同學們是否朝正確的方向學習呢?」、「他們有困難,需要幫助嗎?」於是系方向英文系求教。起初講師們也額外留意自己說話的速度是否太快,常常提醒自己說得顯淺一些。然而講到興高采烈,往往就忘記聽眾的反應了。

當然這些都已成過去。同學有自己的系歌,視建築學系為一個大家庭:李教授是祖父、學系是父母、 Anne(行政)是保姆。

創意功課做不完

若在上課時間、黃昏、或功課繳交期限前的周末造訪工作室,會看到學生或忙於打草稿,或忙於造模型,又或忙於繪圖,工作好像永遠幹不完。這在行外人眼中倒是新鮮得很,實則與全世界建築學學生所忙的完全一樣。

一般學科功課,完成了便是完成了,獨是建築學的像永沒休止,總有別的處理手法可以幹得更出色,從沒獨步單方,亦不能單靠傳統的學習態度,花時間苦幹也不保證取得優異成果。學生一定要有創意和恆心,反覆試驗、評估、再試驗。老師的存在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指導學生找出如何解決問題的自我風格。

 師生共議 學生正在講解自己的作品
千五報讀 取錄五十

建築學系雖是新辦,但報讀人數竟達一千五百!開課時,教室、辦公室及一切設施,均擠在崇基圖書館頂層。

過了三年這樣的日子,九四年夏天該系終於遷往新落成的王福元樓四及五樓,面積二千八百平方米。除辦公室、會議室、工作室等必備設施外,還設有建築系圖書館。而且在工作間內,每位同學都有自己的案頭,享有充裕的空間學習。

為達到專業學會確認的要求,建築學課程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三年的社會科學(建築學)學生課程,後兩年的是建築學碩士課程(原本設計為第二個學士學位課程,後升格為碩士課程﹚。碩士課程剛在一九九五年度開課,而新增的博士研究課程將於明年開始。

註:原址為崇基教學樓,九二年開始重建。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