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漢傑:「保險與傳福音的路」

漢傑的辦公室內,是一箱箱共1900盒錄音帶─他預備送給客戶的聖誕禮物。那是他朋友梁燕城博士(77研究院哲學碩士)在加拿大一個聚會上的福音演講。

  現時他會花一半時間在事奉上,每年都會約客戶見面,向他們傳福音。

  正是因為保險業的彈性工作時間,余漢傑才可以騰出時間來服務自己的信仰——只要「做掂自己野就得」。

 

年薪100萬÷2=帶職事奉

  余漢傑自謙不是好bright及口才好的人,所靠的是誠懇及勤力,也肯去改進自己。83年入行,底薪不過是2500元,遠比督察(7500元)及銀行見習生(5000元)的月薪少。

  但工作5年後,他已成為月入四萬之人。

  在計劃未來5年的目標時,他想把自己的目標定為年入百萬。不料做好這個計劃後,他連續3晚發著同一個夢:神問一位不斷為自己蓋倉庫儲存糧食財物的財主:「無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靈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那是《聖經》內一個故事的內容。

  同一時間,又有一位有10年公司秘書經驗的女士,寧可放棄在一著名會計師事務所的9500元月薪,應徵當他的兼職秘書,薪水只有3000元。余漢傑好奇地問她原因,她回應說末世已到,想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原來她是某教派的信徒。


獲頒傑出推銷員獎項


  「我信主10年,但冇乜諗過自己所賺所預備的是為誰而作,從沒有那位女士的想法。於是我心想妳放下一半,我也放下一半:用一半工作時間去傳福音榮耀神。」

  89年起,余漢傑開始在浸信會神學院進修神學,用4年時間修畢道學碩士課程。期間一方面組織及帶領公司內的團契,利用早上十時半至十二時從業員最空閒的時間聚會;另方面則不停約見客戶向他們傳福音。兩年前,他又成立了保險業團契,所舉辦的佈道會每次都有二至三千人參加。

  此外,他又運用了保險joint call的方法,在邀請某公司內認識的基督徒吃飯時,順帶邀請其他基督徒一同傾談,從而替教會機構到各大公司協助建立團契或查經班。過去3年,已有近40間公司因此而成立了團契。

  這一切,都是余漢傑充分運用保險界彈性工作時間的結果。


教會聚會

積穀防飢合符《聖經》教訓

  或者有人會問:保險的概念屬於現世性(this-worldly)的保障,會否與基督徒強調彼世性(other-worldly)的觀念有所衝突?

  余漢傑以《聖經》內的例子答覆這條問題:

  一是〈創世記〉內約瑟為埃及法老解夢時,建議他要積糧以預備將會出現的荒年;另外在〈提摩太前書〉中也指出不看顧自己的親屬,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還不好。由此證明「看顧親屬」及「積穀防飢」這些保險的觀念可以在《聖經》內找到立足點。

  「事實上我的分行內百多人中,有7成是基督徒,整間公司700位代理中有4成是基督徒。

  「有時會有牧師致電找我,說有會友想進保險界。」原來信徒在保險界的影響力可不少哩。

  但余漢傑強調自己會分清楚跟客人談保險和傳福音的角色及時間,不會混淆。

不是賣漢堡而是開麥當勞

  余漢傑的銷售隊伍,在97年內再次名列全公司首位。

  在他的辦公室內找不到「超越800萬」之類的旗海,也沒有訓勉激勵的標語。

  「我算是無為而治吧。」余漢傑想了很久,才為自己的管理方式找著形容詞彙。

  他表示自己喜愛以身作則,且會當自己是僕人,以服侍的態度對待同事,不會給他們太多規則。讓他們獨立工作,自由選擇是否接受自己的建議。

  余漢傑強調獨立工作的重要性,特別是否清楚自己的長遠期望及目標:

  「做保險你當打一份工是好難過的,因為起薪低,又不受尊重;必須要具備創業的精神。

  「你不要想像你在賣漢堡包,而是在開麥當勞;同樣你不是在賣保險,而是在搞一盤生意!」

 

To Know the Difference

  保險界信奉正面思想(positive thinking),強調If you think you can, you can。但余漢傑卻相信人有限制,有些是改變不了的事實,而必須包容、接受甚至寬恕。誓不罷休的話,只會把自己弄得很tough。

  因此,在他辦公桌旁的窗戶放了一塊小金屬牌,上面的禱文是他的座右銘: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that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 the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余漢傑的座右銘

  人生總有保險公司也無法受保的風險吧。

余漢傑(83崇基工管)畢業後即投身保險界;期間曾在浸信會神學院修讀神學,獲道學碩士(Master of Divinity)。現於英國保誠保險任高級分行經理,亦同時在美國芝加哥三一神學院修讀博士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