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沛良:中大著重全人教育

  李沛良是中大第二屆畢業生,現任中大崇基學院院長。三十多 年來,他與中大結下不解緣,經歷學生、校友、教師及院長多個不 同的階段,與中大一起成長。

  展望二十一世紀,李校友對中大的未來有甚麼期望?


李校友非常關注校友事務

  李沛良(65崇基社會)61年入讀崇基物理系(當時, 中大還未成立),後來轉到社會系。65年畢業後,由於 成績優異,李沛良獲系主任黃壽林教授推薦,取獎學金到美國匹茲堡(Pittsburgh)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亦為首 位獲取該項獎學金的崇基社會系畢業生。經過三年深造,李校友於68學成歸來,並返回中大任教,以答謝母 校的栽培。轉眼間,不經不覺過了三十多年。

  總結過去,瞻望未來,李沛良教授自言,中大成長 過程中,有四個令人難忘的階段性變化。

中大成長四步曲

  他表示,63年中大成立,是母校成長第一個里程 碑。「以前,香港只有港大一所大學,加上強調以英語授課,令不少有志升讀大學的中文中學學生卻步。中大 成立,不單為他們帶來讀大學的機會;亦標誌著中國文化在殖民地社會茁壯成長。」當時他還在崇基唸書,回 想昔日的情景:「中大成立,令社會各界感到非常興奮,特別是那些中文中學生及民族意識強的知識分子。」


李沛良和他的太太(右三)同樣是中大校友

  踏入七十年代,社會系首次推出院際課程,中大學 制出現重大改變。他說: 「以前,中大三所成員書院都非常獨立,不同書院學生之間的聯繫亦比較少。自從社 會系推出院際課程後,愈來愈多學系開辦類似課程,大學中央化的趨勢日漸明顯。雖然書院的角色有所改變, 但整個中大無論在教育研究,以至學術競爭力各方面都有所提升,為日後的發展奠定基石。」

  「甫入八十年代,隨著香港政府大力提倡高等教育, 加上聯合及新亞書院在七十年代初相繼遷入現址,中大規模亦不斷擴大,師生數目大幅增加。然而令李沛良覺 得有點惋惜,是師生之間的感情相對地變得淡薄。即使碰到修過自己課的學生,也記不起他的名字。」人多 了,規模大了,總難面面兼顧。看到中大成長,李沛良在高興之餘,唯一對師生感情相對淡化感到有點可惜。

  到九十年代,中大發展轉至成熟階段。「中大無論 在聲望、師生質素等方面都有所提高、並躋身香港以至亞洲一流大學之列。今日,幾乎所有教師都擁有博士學 位,他們著作甚豐。與以前的學生比較,今日的學生雖然語文水準有所下降,但整體水平及質素較以前為高。」 李校友在中大三十年,做過學生也當過老師,他的觀察當然很深刻,他相信,只要加強語文訓練,一定可補今 日的不足。

  中大在這個發展基礎上,如何再上一層樓?

文理並重 強化書院

  踏入新世紀,中大會否出現更大的變化,目前仍是 未知之數。然而李沛良對中大未來的發展,卻有他獨到的見解。

  他說:「中大是一所綜合性大學,並由七個學院及 一個研究院組成,形成一個『七星伴月』的格局。七所學院之間要有均衡發展,不應顧此失彼,各自發揮光 芒。」他又指出,隨著資訊科技日益發達,不少香港及內地的大學出現一種「重理輕文」現象。身為著名社會 學家的李沛良認為,這個發展方向並不健康。

  「環顧今日不少歐美著名大學,都強調文理並重。踏 入新世紀,高科技知識固然重要,但人文及社會科學的知識亦不能忽略。中大要提供全面教育,必須做到文理 並重。學生在學習高科技知識之餘,亦要培養濃厚的人文情壞。」他認為,若提供全面教育,則可以借助四所 成員書院的力量。

  隨著中大的發展,大學和書院之間的分工,「你我 之分」似乎愈來愈模糊,有人甚至質疑書院存在的價值。李沛良對這看法並不苟同。


李沛良院長與李國章校長(中)及其他嘉賓於未圓湖閉幕典禮上留影。
李校友鼓勵學生多些到「未圓湖」及「養德池」走走,反思自己的德行

  他說:「『大學與書院關係』一詞並不恰當,用『本 部(各個學系)與書院』一詞比較好,四所書院尤如人的四肢,各學系等如人的驅幹,彼此不可分割,形成大學整 體。」他又指出:「各個學系較為注重提供專業知識和技能,各個書院則提供通識教育,以及課本以外的知識和經驗,兩者相輔相承。各書院都有其獨特色彩,令中大校園 出現多元化的格局。強化四所書院,可為學生提供全面教育。中大善用四肢,才能攀得高,走得遠。」

「未圓湖」及「養德池」有寓意

  就任崇基院長以來,李沛良推行多項大型計劃,其 中興建「未圓湖」及「養德(Duck)池」的工程,更是寓意深長,富有哲學味道。李校友說:「『未圓湖』是位 於校園中央的一個小湖,我們以『未圓湖』來名命,目的是希望學生明白,世事難以圓滿,只有不斷努力,才 可精益求精的道理。『養德池』是一個養鴨的小池,我希望學生看見鴨的時候,能夠反思自己的德行。」

  他認為,在下一世紀,學生除了注重加強自己的 「理性」和「智性」,亦要培養自己的「德性」及「感性」。 故此,他鼓勵學生多些到「未圓湖」及「養DUCK池」走走,在清幽的環境下反思。

  他覺得,在競爭激烈社會,年青人有理想固然是一 件好事,但徒具理想,不付出努力,一切亦只是空想。故此,他提醒學生要不斷努力,充實自己,並緊記「既 有夢想,也要努力,凡事可成真」這句說話。

李沛良

65年崇基社會學系畢業後,獲推薦到美國匹茲堡大 學進修。於68年取得博士學位後返回崇基學院任教至今。期間,他曾出任社會研 究中心主任、社會研究所所長、社會學系主任及社會科學院院長等職位。94年, 他獲委任為崇基學院院長。現任社會學講座教授。

 


Copyright reserved by Alumni Affair Office, CUHK. Web designed by INDEX 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