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網絡貫通師生
七十年代,中大學生寫電腦程式要逐句「打咭」;到八十年代,同學已可透過終端機
(操作近似個人電腦)直駁主體電腦。
九十年代,先進的個人電腦配合高速網
絡,將校園內外的各種系統、資訊以及所有師生全面接通起來。
|
梁光漢與鄭志豪(85聯合電子)在中大副修電腦(81年前未有電腦主修畢業),二人畢業後也進入了中大電算機服務中心,擔任助理電算師(ACO)。
因應電腦應用的發展,電算機服務中心成立資訊科技服務處,後者的 職能著眼於對外發展,負責電算機服務中心以外所有行政及教研單位的電
腦系統。梁光漢負責的微機應用服務組及鄭志豪負責的網絡組,均是資訊 科技服務處九十年代初成立的部門。
由學生時代到回中大闖「少林寺」(梁光漢形容,在電算機服務中心任助理電算師如在少林寺學藝),直到後來升任新部門主管,兩位校友可以說
是親歷中大電腦系統每個成長階段。

微機應用服務組主管梁光漢
打咭時代已成歷史
以前電算機服務中心設在范克廉樓,所用的電腦要讀咭,設計程式是 一句一張咭打出來(Key Punch);學生排隊使用打咭機及等打印。我還記得,那處的垃圾桶很大,因為每天用
過棄掉的咭紙及打印紙很多,可以說是很浪費。」梁光漢所說的情景,對 八十年代或後來的校友而言,也許已頗為陌生了!
到鄭志豪讀大學時,「打咭」年代已經過去,電算機服務中心亦已搬往 碧秋樓。他說:「我學電腦時用主體電腦(Main Frame ),終端機(Terminals)設置的地點有很大限制,必須集中在一個中心。」
網絡組主管鄭志豪
隨著時代的發展,電腦應用愈來愈方便。今日,中大學生要用電腦, 地點悉隨尊便,可說是拜鄭校友負責的網絡組所賜。
談到這一點,鄭校友即為大家介紹近年新建設的校園網:「八十年代 用電腦,要到電算機服務中心,現在用戶可在自己居住或工作的地方使用
電腦。介乎電腦用戶與伺服器(Server)之間的橋樑,就是我們的校 園網(Campus Network)。」
校園網四通八達
中大於90年設立網絡組,以聯繫校園的電腦。在92年我們定好整體 計劃,到93年成立校園網,用光纖聯繫各行政及教學樓;97年初開始,校
園網已伸展到書院宿舍。現在,超過六十幢建築物駁上了校園網。」
校園網覆蓋範圍除大學校園外,還包括醫學院校外據點:威爾斯親王醫院、瀝源健康院及亞皆老街眼科醫院,還有中大校外進修學院及尖沙咀
工商管理碩士中心(MBA Town Centre)等,這些校園外的網絡以高速專線(Leased circuit)聯繫。
校園網絡化有以下三項服務:
- 宿舍網絡(ResNet)
各幢宿舍已鋪設光纖,電算機服務中心提供網絡環境,學生只需將自備的個人電腦
接上房間的插頭,即已駁通校園網,同時不需調制解調器(Modem)即可 登上互聯網。
- 課室網絡(ClassNet)
班房內已有先進的設備如投射器、影音器材,通過聯繫網絡,可進行網上多媒
體授課。
- 撥號聯網(Dial up access)
為沒有宿舍的同學而設,學生可用家中的電腦駁通大學的網絡(需Modem)。 據知此服務約有五百門線路,而數目亦不斷增長,但始終經常「爆棚」,不
敷應用。近期不得已推出配額制度,希望能更公平地分配資源。
齊齊馳騁資訊高速公路
基於中大最初是由三所書院合組而成,今日四所書院與各學院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
中央統籌的電算機服務中心及資訊科技服務處,可為大學各部門設計 本身的電腦系統,所提供的服務,由購買器材到程式設計、電腦應用訓
練、資料上網及後勤支援等。
中大整體資訊科技發展計劃固然由中央統籌規劃,但亦會顧及個別學 系和科研單位的應用、特色和特殊需要。
鄭志豪說:「我們93年成立校園網,將整個大學的網絡聯繫。書院和 宿舍等也有自己的電腦室,那些電腦可駁到中央的伺服器,但不是所有電腦室也加入,他們有自主權;中央提供的是最多人使用的軟件、電子郵
件、留言、部門最新消息等。」
一個校園網,將偌大的校園上上下下接通起來;上萬的學生,不論住 在何處,都可以隨時隨地憑網絡互通訊息,在資訊高速公路馳騁。
梁光漢
81崇基企管系畢業後投身電腦行業任程式設計,81年底 回中大電算機服務中心任助理電算師,現為資訊科技服務處
助理主任兼微機應用組主管。
|
鄭志豪
85聯合電子系畢業後一直於中大電算機服務中心工作, 96年進研究院取得訊息工程理學碩士。現為資訊科技服務處
網絡組主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