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爾言:應栽培學生應世能力


顧爾言:培訓人才是為社會服務

  特區首長董建華有心提高香港教育質素,成立了五十億元的優質 教育發展基金,顧爾言(70聯合中文/83工管碩士)是該基金的督導 委員會主席。他在怡和集團工作了二十多年,亦是教統會的成員,並 為母校擔任就業輔導委員會委員。

學習裝備自己

  顧爾言說他沒有深入研究大學學制年期問題,他的著眼點是大學 教育的目標及如何培育人才。

  大學除培訓學生本科學識外,還有幾方面的重要任務。「我嘗試 從三個層面分析,最高一環是個人的視野,一個人完成大學教育後, 至少可稱得上半個知識分子吧!他對社會及世界事務要有一定的認知 水平;其次,是應世的準備必須學有所長,他們在踏入社會前,要有 足夠的成熟程度、自信心及領導才能等條件;最基本一環,是語文及 表達能力。」

  大學教育的幾年時間,是「裝備」自己面對社會的過程,因為超 過八成以上的大學生,畢業後即投入勞動巿場,所以大學不應忽略如 何培訓學生的「應世」才能。

教育質素很重要

  「事實上,近幾年能全面發展的大學生已很罕見。雖然高水平的 學生依然有,但一般學生普遍很少參加課外活動。「我是中大就業輔 導委員會的委員,有些同學向我反映,三年完成大學課程,時間實在太逼了,結果一放暑假,一是玩個不亦樂乎,要不然就是拼命賺錢。 當年我讀書的時代,學生會很少沒人願意『上莊』!」

  

基礎教育優先處理

  顧爾言說,優質教育基金的功 能在於啟發、催生優質的教育計劃,現階段不會有任何指導性的決 策。對大學希望「三改四」一事,他亦不想評論,匆匆下判語。   「大學希望提升學生水平,要發展全人教育的理念,目標是毋容 置疑的;但最終要面對資源分配,這就涉及許多層面的現實問題。   「香港教育經費佔財政預算兩成多,其實已不算少;而我們放在 大專教育的資源,相對中、小學而言已相當偏高,我們是不是要令這 個差距更大?大學有大學的聲音,中學亦有中學的聲音,但資源並非 無限,一塊餅如何去分?」

  從資源分配的角度考慮,顧校友坦言較傾向提升基礎教育,因這 涉及的不只18%能入讀大學的學生,而是全港所有學生。   所以,大學學制的討論,一定 要考慮資源。無論中學或大學的畢業生,都要考慮他們投入社會工作 的能力。因為保障每一個人的「工作權利」,使他有足夠的就業機會 和選擇是不能忽視的社會問題。

 

 

顧爾言

70年聯合中文系畢業,83年取得中大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現為 優質教育基金委員會督導委員會主席,教育統籌委員會成員。

 


Copyright reserved by Alumni Affair Office, CUHK. Webdesigned by INDEX 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