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回顧 陸汝川
(一丘揚胡) Ver. 3
前言
在執筆時,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統計:
全球染病為八千四百萬人、染病而死有一千八百萬人。美國是染病最多國家: 染病為二千萬人、染病而死有三十五萬人。疫苗剛批准接種, 但疫情仍然惡化。最近發現英國和南非變種病毒更易傳播。在去年回顧說: 「2019年是天災人禍之年。」
2020 年更是百年一遇的瘟疫重災年。
疫情下我的新常態
美國每天有五萬多新感染病人, 而英國每天也有二萬多;歐洲多國疫情也不減。他們的醫療服務達到不勝負荷。從二月開始,
澳洲開始封關, 除禁止國民出外, 州與州之間的通往亦嚴格檢查或更而封州界。故此, 澳洲的疫情控制算是世界上數一數二了。
今年由三月至八月, 所有活動都禁止。平日習慣活動的我, 疫情下非常不習慣: 沒有海外旅行, 沒有 Men’s Shed 活動, 沒有樂隊活動, 沒有橋牌活動, 沒有太極活動。休困的日子,
很容易令人喪失鬥志、精神抑鬱。正如格拉斯哥大學的心理健康專家羅里.奧康內爾
(Prof Rory O’Connor) 指出 “更多社交隔離、孤獨、對健康的焦慮、壓力以及經濟下行, 這是一個傷害人們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完美風暴。”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下, 抑鬱症是最普遍的精神心理病。抑鬱症有三大類主要症狀: 第一個是核心症狀, 表現為心情低落、動力不強、興趣喪失等; 第二個是軀體症狀, 包括失眠、頭痛、心跳過速、食欲不佳等; 第三個是認知症状, 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執行力下降、記憶力下降等。
幸好我的 EQ 高, 領悟王維的積極思維和進取態度:
“白髪終難變, 黃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 唯有學無生。”註一 自我搞了廿多次「疫境自強, 獨行遠足」。更探路找出多條新路線哩。
到九月, 疫情稍為改善後, Men’s Shed 開放。而我的每月行山運動也開始了。現在我的新常態規律:
每月安排周一两次行山, 一為易行 (Easy walk); 一為普通難度遠足 (Normal walk) 。周四一次長遠足; 周六間有附加遠足。周日間有 M7單車練習。
在沒有安排活動下, 早上五時半起床, 六時半出門, 晨運約两小時, 跟着到Men’s Shed, 雕刻鑿木至下午二時回家, 練習大提琴一個半小時。晚上九時半上床。風雨不改如常作業。
因在Men’s Shed 的時間多了, 作品也多起來了。在2019年全年共有八件作品; 但今年雖然Men’s Shed關了半年, 合共有廿四件之多。 每件作品不一樣, 難度也不一樣, 當然需時也不同。從網頁可看到制作過程。計有:
3/Aug/2020 憩 (給 Rebecca and Kevin)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0157791644942756&type=3
5/Oct/2020 無限 (給 Owen Wong)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0157918790997756&type=3
5/Oct/2020 盪 (給 Pauline and Terry)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0157918792127756&type=3
19/Oct/2020 毅 (給 Esther Li)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0157993683892756&type=3
21/Oct/2020 珂珬 (給
Albert and Anne)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0157918770307756&type=3
27/Oct/2020 老當益壯 (給
Albert and Tammy)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0157918777837756&type=3
30/Oct/2020 偃仰趣無窮 (給
Miranda Ip)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0158010879787756&type=3
30/Oct/2020 完美結合 (給
Simon and Dianna)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0158010881952756&type=3
5/Nov/2020 Coquin le
chat (給
Sue Ho)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0158013537347756&type=3
7/Nov/2020 娉
(Slender) (給
Men’s Shed)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0157918789367756&type=3
14/Nov/2020 好夢正濃 (給
Felix and Angie)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0158050264962756&type=3
14/Nov/2020 隨意 (給
Joyce Choi)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0158050262652756&type=3
20/Nov/2020 回味無窮 (給
John and Dora)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0158073572282756&type=3
21/Nov/2020 雲壓輕雷 (給
Shirley and Argo)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0157945330742756&type=3
26/Nov/2020 蜜語 (給
Sara and Peter Lee)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0158088505957756&type=3
30/Nov/2020 連理結 (給
YP Chan & TF Wong)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0158021010017756&type=3
1/Dec/2020 道無窮 (給
Peggy and Charlie)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0158021015247756&type=3
10/Dec/2020 生生不息 (給
Tammy and Kenneth)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0158121911552756&type=3
19/Dec/2020 執手偕老 (給
Ida & YS Cheng)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0157918782617756&type=3
2/Jan/2021 絲絲入扣 (給
Karen & Wilfred)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0158177909457756&type=3
23/Jan/2021 志存高遠, 平步青雲 (給 Siew-ling & David)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0158233903532756&type=3
24/Jan/2021 纏綿繾绻
(給 Peggy & Colin)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0158233923602756&type=3
29/Jan/2021 春風得意
(給 Jeannie &
Wilson)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0158255755882756&type=3
至於弦樂隊差不停了大半年,
直至到十一月才開始練習。但學校拒借場地, 改租用高爾夫球場練習;但願六月有音樂會演出。疫情下,
老人院禁止外人探訪, 教會亦停止宗教集會, 故此全年沒有四重奏演出。唯一的表演是十二月二十日聖誕歌唱伴奏。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0158147165372756&type=3
除了木雕、彈大提琴外,
旅行是我至愛的嗜好。旅行的樂趣可用下面一句來形容:
”海到盡處天是岸, 山登絕頂我為峰” 註二
但去年自二月由南美回澳後, 疫情加劇, 原安排的幾個行程, 相繼取消。如四月份結婚四十周年的維省行、七月俄國堪察加並韓台之旅等。估計至今年中也不見好轉。但願今年十月中的中國地質公園遊覽能如期成行。
有關南美之行,
可閱覽下列網頁:
1. O-circuit trek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0157231650562756&type=3
2. Ice-cap walk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0157235207732756&type=3
3. 爬火山 Lanin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0157237725512756&type=3
疫情下我的感受 註三
從人類歷史中, 瘟疫是不斷地間中發生。從下列網頁統計中有二百多次。是次新型冠狀病毒 (Covid-19) 約二千萬人死(至收筆時); 比較近的一次瘟疫是 1918 年的流感奪去人命約五千萬。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epidemics
人類感染疾病,
是因受到外來的細菌或病毒侵襲身體。細菌和病毒比人類還要早就存在地球上。它是大自然一部份。人類是永遠與它們共存的(若人類處理地球不善至人類滅絕, 它們還是生存哩。)
一直以來人類有錯誤觀念, 認為人類主宰大自然。人類社會以外的動植物、山川河流資源均為人類所用,
為所欲為。人類社會是以經濟為主導。而價值觀以經濟收益為尺度。故此, 不合理農耕、過度放牧、過度搜捕、過度坎伐, 導致生態失衡、環境破壞、全球暖化、水火天災不絕、異常天氣頻繁。
從整體大自然來看,
人類只是一個小部份, 若人類對自然處理不當,
人類存在的基礎被破壞, 最後自食其果、無處可逃。廿一世紀的社會, 各國關係密切, 已不可能「雞犬之聲相聞, 老死不相往來」。瘟疫將會不斷、傳播將會越來越快和廣, 將會越來越兇。
瘟疫還算是問題的小兒科。在科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 派生出的問題如: 核電的不當使用會破壞地球環境生態嗎? 電腦廣泛應用會減少社會的職位嗎? 人工智能的提升, 機械人會取代人類嗎? 這都不是使我擔憂的問題。
我所擔憂的問題是直接倫理層面 (ethic) 的影響。它就是「生物複製(cloning)」和「基因改造(GM)」。所有大型科硏, 背後由大財團操控, 由很少數人擁有, 科研方針以經濟為主導,
而價值觀以經濟收益為尺度。一般平民是蒙在鼓裏, 什麼都不知道。這兩個科研派生出的很多倫理問題!!
現在是隱藏的炸彈, 當「問題」爆破後, 如缺堤洪水, 造成不可逆轉破壞。一發不可收拾。
在 2016年我的一篇文章《「登陸」後有感》提到:
http://www.alumni.cuhk.edu.hk/aaaus/news/2016Mar/After_60_feeling.htm
“「基因改做」GM和「複製」Cloning的發展可以改變人類的男女性別選擇、改變人類的
IQ、複製人類器官等。這些知識產權是誰使用,誰掌握,誰授權,誰監管… 關鍵在於:人類是「經濟」的社群,而經濟利益衝突,就會「不擇手段」。所以我的預見是:地球給人類的出現而毀滅了。”
註一: 王維《秋夜獨坐》
註二: 林則徐《出老》
註三: 感受啟蒙於下列論述:
http://www.cppcc.gov.cn/zxww/2020/03/23/ARTI1584923288574155.shtml
2019
年回顧 2018
年回顧 2017
年回顧
2016
年回顧 2015
年回顧
2014
年回顧 2013
年回顧 2012
年回顧
2011
年回顧 2010
年回顧
2009
年回顧 2008
年回顧 2007
年回顧
2006
年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