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香港到澳洲─讀<中大人在墨爾本>

                                                                   --- 渡渡---                             

(作者香港出生, 在台灣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

 

從熟熟悉悉的香港跑來陌陌生生的澳洲,為的是甚麼?若要答,該怎樣好好的回答?英雄,雖然不會有人以此自詡,但後一句講得好:「莫問出處」,同樣的,亦何必硬要再追問移民的因由。回顧之際,我們卻可以這樣子說,「敢」於來的終於來了,芸芸眾生,多少的因緣,如今,大家同頂著墨爾本的天,同踩著墨爾本的地。如果,把移民等號於挑戰,我想,並不為過,空間的完全轉換,文化的巨大差異,令我們被「逼」之餘,不得不奮起以面對日常生活中很多意想不到襲人而來的風風雨雨。

            最近,細讀了<中大人在墨爾本>,香港中文大學澳洲維省校友會努力推動下的一本文集,印刷精美,圖文並茂。顧名思義,字裏行間可以看到「中大」校友在墨爾本生活的雪泥鴻爪,共有廿三位校友執筆,輯錄作品廿五篇,不算巨冊的這書一如「麻雀」,雖小,然而,感情的百花處處齊放。

        除<打油詩一首>外,其他全為抒情的散文,抒情是散文的基調,不管怎樣寫,總不能沒有「情」,遊記性質的<教育之恩>、<澳洲維省校友會訪悉尼之旅遊記>如是,記敘的<香港中文大學澳洲維省校友會成立小記>、<籌款晚宴>如是,甚至寫墨爾本華人社團的<墨爾本華社浮雕>、寫澳洲經濟企業生態的<人生旅程樂,珍惜眼前人>亦如是。有挑戰就有回應,如何的回應?如何腳踏實地的奔走人生這一驛站?二十多篇的方塊字中大多刻出了經營新生活的苦心與履痕,像<太極乒乓球>、<《從天涯到海角》隨想曲>、<活出彩虹>、<劉姥姥初到貴境>、<過客>、<蛻變>、<我的金色年華>、<活在童『畫』的碧空下>、<家在墨爾本>、<種香蕉的故事>、<三代同堂之夢>、<我的回想>、<墨爾本生活點滴>等等,內容儘管有別,基調則一,暫且忘掉從前,思考應怎樣迎接實實在在的今天,選擇的是站在「新跑道」,努力學習,或太極拳、或電腦、或種花、更或家居維修,也有人生道上的轉向,尋找了宗教的歸宿,也有心境上的圓融自足,服務別人而樂此不疲。

            天下美食,怎會只限一類,口味,各有不同,一睹墨爾本另一面的,有<黑色星期六>、<那一個Flemington下午>,抬頭一看嗎,有<澳大利亞的星空>,「故鄉」與「新鄉」纏綿交織的,有<心在澳洲,心在香港>,想了解SBS的種種,有<SBS的中大人>。平心而論,澳洲對我們不薄,墨爾本對我們不薄,眼見人間的大災小劫,哪有「桃花源式」的淨土,不過,我們棲身於藍空、白雲、清風、明月,一回頭,退一步,世間事就寧靜容易簡單得多,寫住處寫環境寫天清氣朗的,在文集裏不難覓到。

            歲月悠悠,昔日,五千年薰陶的「博文約禮」,自成一國的清幽校園,波光瀲灩的吐露港,此刻,生命的棋子落在南十字星的棋盤,可以是直往的「卒」,可以是「日行」的「馬」,可以是隔「砲台」而打的「砲」,可以是雄姿威猛的「車」,可以是「清靜無為」的「士、象、帥」,也可以通通皆是,也可以通通皆不是的豁達灑脫。生活,不僅僅為了生存,維持溫飽的生存以外,彈丸之地的擠擠人潮囂囂市廛以外,不得不「循規蹈矩」以外,書香頁頁,凝定的文字精麗的「剪影」噴灑出來,我所「聽」所「聞」的是眾人從心所欲的各自精彩。移民,絕非「窮途末路」,敞開懷抱,每條路,是終點也是起點,兩旁自有其動人的景色,只待我們「放得下」,只待我們的揚帆啟航罷了。

            書,售出後的收益,悉數捐給扶助內地貧困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的《小扁擔》,所以,承載了一層更深的意義。

 

                                              。渡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