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 希望 未來 - 程灝
- 記國際關心中國慈善協會晚宴

第一次參加維州校友會的活動,是2014年度的周年大會。會上有幸聽到了大心太太姚沈宛的故事,以及她創辦的新生會如何詮釋了大愛無疆一詞的含義。

今年的四月九日,我又有幸認識了一班將關愛跨越國界傳遞到中國的大心人士。那天我代表校友會,參加了由維省華人專業商會(CPBA)和國際關心中國慈善協 會(ICC)舉辦的慈善晚宴。除了各個與會協會的會員認識與交流,當天晚宴的主要內容是介紹ICC以及他們在中國國內的慈善工作。

ICC成立的宗旨是救助和撫養中國的被遺棄兒童,給他們提供生存和受教育的機會。目前他們在國內已經成立了3個兒童救助中心和2個社區中心,收留了300 多名被遺棄兒童,以及和300戶家庭展開合作(預防遺棄殘障兒童)。他們在國內的善舉很難在這里以三言兩語盡錄,具體請參見http://www.chinaconcern.org/

在這裡,我想結合ICC的工作,以及一個國內人的身份。嘗試回答一下在參加本次活動之前,一位校友提出的兩個問題。我想這兩個問題很可能也是很多香港以及海外校友的疑問。
1.中國的經濟發展如此之快,是否還有這麼嚴重的棄嬰問題?
2.中國政府的財力雄厚,應有能力自己處理民生和社會福利的問題。是否仍需要其他尤其是國外的慈善機構參與?

第一個問題,在參加ICC的活動之前,我就已經知道答案。中國經濟發展之快有目共睹,而被掩蓋的是這經濟發展所造成的地區和階級之間的不平衡。社會經濟的 穩步發展可以帶動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譬如澳洲),但是經濟發展的過熱和失衡卻造成了中國國民貧富的巨大差異(2010年中國GDP世界排名第2,人 均收入第127) 。我們在中國大陸以外接觸到的多是先富起來的那一群:在LV門外排隊的自由行和用現金買百萬豪宅的老闆。但這些只是中國可能1%都不到的人群--中國龐大 的13億人口基數造成了中國人都很有錢的假象。在中國,還有數億工薪階層和靠山吃山的農民,其中當然包括了幾千萬甚至上億每天生活費只有1美元的底層百 姓。更嚴重的是,中國的福利和醫療體系還處於初級發展階段,醫療資源也十分匱乏,所以越是普通老百姓,越有可能要自己承擔龐大的醫療費用。即便在我家鄉所 在的城市,一個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的地方,每天也有很多人因為治不起病而在家“等死--包括我認識的一些人。當一些殘障兒童降生在這些地區的時候,一 些父母自然會認為將孩子“遺棄”交給國家撫養是讓孩子延續生命的最好方法。因此,中國的棄嬰問題一直都很嚴重。今年廣州試行嬰兒安全島(一個安全的遺棄場 所) ,47天收到262名棄嬰。而同時廣州的另一個身份是2013年全國人均GDP最高的城市(當然我認為廣州試點安全島的舉措本身是一種進步)。

第二個問題,在去參加ICC的活動之前,我卻沒有意識到它的嚴重性。與很多校友一樣,我也相信中國政府有能力解決棄嬰的問題,畢竟棄嬰問題在中國龐大的福 利開支中應該算是比較小的一部分。在我去過的我家鄉的福利院,那些兒童也確實受到了不錯的照顧。當然我能夠理解在經濟欠發達地區,那些被遺棄兒童可能未必 受到同樣的照料。但我卻很難想像他們的境遇,會像ICC的創辦人David Gott先生所看到的那樣,吃不飽,穿不暖,沒有活動空間,很多孩子只能在病痛中等待死亡的逼近。儘管我知道政府很大部分的財政預算被用在了建地標造雕 塑,儘管我聽說紅十字會有不少錢變成了愛馬仕皮包,但我以為至少會有哪怕很小一部分的款項,會被用來讓這些兒童至少脫離死亡的威脅。

像我這樣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也了解不到這些狀況,我可以想像像David這樣的國外人士第一次看到這些場景的心靈震撼。同時,我也由衷欽佩ICC的工作人員 在國內開展這些慈善工作的勇氣和決心。在中國,民間慈善面對很多的製肘(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紅十字會疏於管制卻仍然一家獨大),ICC能夠達到目前的狀態, 必然克服了很多困難,付出了大量心血。而與該會幾名Board member的交談中,也能體會到,為了讓ICC的工作更好地展開。他們花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去了解中國的民生、社會甚至政治形態。

衷心希望各位校友能夠深入了解一下ICC在國內的事業,多多參與一些他們的活動,幫助他們將溫暖傳播到中國更多需要陽光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