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屋‧尋覓‧灣仔的昔日
文
田田
圖
小田
那是一個十月天的怡人晚上, 暑氣退去, 星月暗淡, 我們走在灣仔舊區窄窄、短短的街上, 随意地, 漫無目的。才步行十分鐘的路程, 崇光百貨公司(Sogo)璀燦燈火照射的擠逼, 時代廣場(Time Square) 巨形縈光幕下的繁囂, 利園商場(Lee Garden)名牌旗艦店的奢華…. 銅鑼灣截然是另一個天地。 我們走在灣仔的街上, 我們走進時光的隧道,。
我們走過季節街、利東街、太原街、交加街, 經過洪聖古廟、和昌大押、灣仔舊郵局(現變身為環保軒) 、灣仔街市, 沿着活街石級而上, 穿越皇后大道東, 走進石水渠街。忽然前面傳來陣陣人聲, 泛黄的街燈下, 是一群廿來歲的潮人(新潮時髦的青年), 有男有女, 高舉數碼相機, 紛紛對着一座舊屋拍攝。我們抬頭望去, 呵, 似曾相識, 曾有一面之緣的藍屋。
未幾潮人湧入藍屋, 我們很自然地也跟随而入, 屋內不大, 然樓底甚高, 牆上貼滿大大小小, 黑白彩色的老照片, 四周擺放不同年代的照相機、攝影器材, 仔細端詳, 竟然有不同型號和功能的Lomo相機, 由Lomography Asia借出展示, 藍屋正在作「影‧畫‧器」--相機及攝影展覽。接待員過來禮貌地殷殷詢問, 我們是否那些潮人的一分子, 原來藍屋晚上不開放, 今晚是特為團體預約作導賞講解, 我們笑着否認。 接待員友善地請我們留下欣賞, 分享灣仔街坊今昔的美好時光, 光影瞬間凝住的生活點滴、歷史和回憶。不欲打擾, 我們輕輕婉拒, 正在放假, 有的是時間, 明天再來吧。
翌日再次走上石水渠街, 藍屋清澈地立在燦爛陽光下, 這座現被定為「一級歷史建築物」的老屋, 樓高四層, 每層有一排陽台, 中西合璧, 以磚木結構為主, 單位內的間格、窗户、地台均由木材製造, 樓梯也由木造, 設在大門左側, 狹窄幽暗, 長長的陡斜直上, 十來個長方型的鐵皮郵箱, 斜斜掛在牆角, 烙印歲月痕迹。藍屋本無名, 原址是一所醫院, 樓高兩層,1872年政府差餉徵收冊中名為「華佗醫院」(亦稱為「灣仔街坊醫院」),1886年醫院關閉, 變成供奉神醫華佗的廟宇。1922年拆卸後建成現在的樓宇, 上層曾分別為「鏡涵義學」及「一中書院」的校址, 後多轉住宅用途。地下先為「華佗廟」, 以廟宇面貌出現, 後為黃飛鴻徒弟林世榮姪兒林祖開設的武館取代, 至1960年代林祖的武館, 再改為其兒子林鎮顯的醫館。
我們好奇:這間老屋究竟屬誰? 原來屋宇的業權分屬政府和私人, 90年代政府修葺美化屋宇, 將外牆髹上藍色,「藍屋」因而得名。據說政府當年選擇藍色, 不過是因一時之便, 用了水務署剩餘的藍油; 私人的則保留本來的水泥原色, 故有「灰屋」之稱。我們得知:尚有一間「黄屋」, 一間「橙屋」, 呵, 灣仔真是色彩繽紛! 黄屋位于慶雲街2-8號, 建于1928年, 樓高三層, 歐陸風格, 得名也是同樣因由, 政府在回收後以粉黃色的油漆美化外牆, 現時為「二級歷史建築物」。橙屋位于景星街8號, 建于1958年, 樓高四層, 為一座歷史悠久的唐樓, 政府回收後以淺橙色油漆髹外牆, 故名「橙屋」。呵, 多麽美麗的巧合!
灣仔是個舊城市, 富歷史價值和意義的建築物甚多, 灣仔也在迅速變遷, 清拆舊區, 發展新樓, 新舊交替, 如火如荼。我們困擾:舊的一定不如新? 新的一定讓生活更好? 我們疑惑:哪一幢該保留? 哪些要被犧牲? 又以甚麼作為衡量標準? 2006年房屋恊會宣佈拆資1億元, 將整個「灣仔古保」社區發展「茶藝」及「醫館」, 所有原居民必須遷走, 所有空間改作牟利的商業用途, 並藉詞沒有厠所, 木樓梯不符消防條例, 不合現代居住條件, 復修後居民不得遷回。 此舉令居民和民間團極之不滿, 社會上也引起極大反響, 呼龥房恊當局尊重街坊的選擇權, 不要强行逼遷, 而居民、義工、學者、專業人士、環保分子、學生紛紛發表意見, 經過一年多的討論, 達成「灣仔古保」民間方案的六大原則:
1. 堅持保育整個古保保育區, 而非個別建築物。
2. 保存及加强社區網絡, 凝聚社區認同感。
3. 改善居住條件, 藍屋原居民有優先選擇原址居留權。
4. 避免古保區及鄰近地區的仕坤化或高級化, 保留傳統行業。
5. 採用由下而上的管理模式, 街坊必須是古保管理委員會的成員。
6. 成立古保保育基金, 達到自負盈虧。
我們祈望下情能上達, 政府能順應民意, 雙方多作溝通恊商, 達到政府、民間雙贏的局面。
徦期將盡, 我們將歸去, 多麽希望將香港的消息帶回澳洲, 讓澳洲的讀者也看到重量級的歷史文物, 也感到灣仔社區的溫馨, 街坊鄰里的人情。「灣仔古保」Logo實在太飄亮了, 我們的攝影投術達不到如此水準, 我們思量:可否轉載? 小冊子上登有查訊電話, 毫猶疑電聯絡人小田先生, 道出來意, 小田一口應允, 相約去他工作的〈聖雅各福群會〉。
那是一個晴朗的上午, 我們第三次走上石水渠街, 在7樓的〈社區發展服務〉, 小田和他的同事慷慨地把藍屋的照片, 輸入我們的Memory Stick, 真是極之感激。跟着我們介紹了《同路人》, 一份流通澳洲, 贈閱性質的雜誌, 基督教立場, 然而所服務的對象, 不僅僅限于上教堂的基督徒, 而是所有社區中的人。聽了我們的話, 兩位年青的先生激動了, 他們有共鳴, 原來他們正在構思, 準備出版一份灣仔社區報, 推廣灣仔的地區文化及特色、引起公眾對地區文化保育的關注、建立居民對灣仔區的歸屬感及社區人士的身份認同。聽了他們的話, 我們深深讚嘆, 我們被青年的理想感動了。辭別時, 我們留下一份《同路人》, 衷心祝福他們辦報成功, 明年再見時 當會拜讀具有與《同路人》相同理想和宗旨的《灣仔社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