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篆刻稱譽藝壇 — 傅世亨
傅世亨(73新亞藝術)記得唸中學時,因為要考美術科會考,所以曾跟老師學習書畫,當時的興趣算不上濃厚。入讀中大藝術系之後,才算正式接受書畫訓練。「大學一、二年級時,中西畫都要學習,但我自己較喜歡篆刻、中國書法及水墨畫,所以到三年級選擇專修範圍時,便選擇了東方藝術。在這三方面都下過不少苦功,不經不覺便浸淫了三十多年。」 埋首「三拙草堂」 傅校友自言對藝術並沒甚麼高天份,比起其他同學,他表現遜色,然而至今仍從事藝術創作,全憑自己的「固執」:「當年知道自己不夠天份,於是堅持每天都留在畫室練習,希望克服困難。漸漸地,培養出濃厚的興趣。及至畢業後,更在一位教授家裡學習了十年。」由最初對藝術沒有特別偏愛,到不甘心放棄,繼而付出時間和努力,到今天「登堂入室」,這個學習歷程,實在值得後進借鏡。 傅世亨在長洲有一個畫室,名「三拙草堂」。「『三』,就是指我所專注的三種藝術-書法、國畫和篆刻。『拙』,表面意思有謙虛之意,深入一層的意思,『拙』是藝術境界裡最難求、最高的境界。『拙』的相反便是『巧』,我們最初學畫畫,當然是要追求技巧上有好的表現,有成績後,便要拋開這種成熟技巧,務求返璞歸真,達到『古拙』、『樸素』的味道。」
不規則的篆刻造形稱譽藝壇 傅校友解釋,「拙」是一樣很抽象的東西,也不是每一個畫家都能達到這個境界,而要透過經歷、浸淫慢慢領略。從畢業到現在,傅校友也不斷探索自己的藝術創作路向,務求創出個人的獨特風格。在篆刻方面,他最感自豪的,要數到他創作的不規則圖形設計系列。「這個篆刻系列的造形、構圖跟歷代篆刻家的作品不同,我將整個畫面的構圖和文字呈不規則形狀設計,將某些字放大或縮小;又留有空白位,產生很多不同的變化。」
水墨畫一向採用的顏色都比較淡雅,予人一種閒適的感覺。最近,傅世亨在水墨畫方面又作了另一方面的突破,他以日出日落為題材,採用了較鮮艷的顏色;另外亦以月色為主題,邀月入畫,表達各種風物在月色下的景貌。明年,他還會為這一批的作品舉行畫展。 傅校友認為,相比西洋藝術那種喜歡直接表達個人喜怒哀樂,中國藝術是比較靜態,多表達思想性的內容,作品包含濃厚的中國哲學思想,如莊子、老子等,表達方式比較含蓄。但他覺得,自己的思想性格跟中國藝術的風格相似,在創作過程中,較能得心應手,將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投射在作品裡。
親近自然觸發靈感 自畢業以來,傅世亨一直都以兼職性質工作,除了一星期有三個下午要出市區授課,其餘時間便全情投進他的藝術世界。「要知道,學好每一種書畫,都要經年不斷練習和揣摩。每朝早,我都留在畫室工作,埋首書畫篆刻的創作和練習。」 傅校友慨言,要在香港做專業的藝術家比較困難,因為在創作和練習上,需花上很多時間。反過來說,也就是少了謀生的時間,在香港這個功利社會,究竟有多少人願意過這種淡薄名利的生活呢?不少當年的同窗,也沒有選擇當專業藝術家,他們或做設計、或做教師,不過,他們都非常羡慕傅世亨所過的愜意生活,沒有營營役役的束縛。 傅校友閒時還會親自落田耕作,細看農作物的形態,細心觀察太陽東升和西下的每個形象,大自然之美,不但收入眼簾,還跟隨畫筆,在畫紙上留下痕跡。「閒時做個農夫,接觸自然,可令人有所體會,並啟發靈感。當你經常觀賞一樣事物,印象會特別深刻,畫出來不但會神似,還會充滿感情。」 草書作品入選藝術雙年展 傅世亨經過多年努力,不但技巧純熟,還建立了自己的風格,尤以書法和篆刻別樹一幟。1983年,傅校友的草書作品入選香港當代藝術雙年展,並為香港藝術館收藏; 1985年,其篆刻作品入選中國第一屆國際書法展。不少西方畫家亦慕名邀請傅校友親臨示範,講解中國書畫藝術。不過回想當年,傅校友差點成為藝壇上的「滄海遺珠」。 傅校友憶述;「當年,我對文史學比較有興趣,公開試的成績比藝術科還要好。可惜,文史學系的競爭比較大,沒有取錄我。由於中學時我有修讀藝術,所以便報考藝術系,最初藝術系主任也因我的成績不夠突出,沒有取錄我,於是我去叩新亞教務長王佶教授的門求見,幸運地,他取錄了我。」說到這裡,傅校友亦不禁為這段往事而失笑,看來他與藝術還真是有點緣! 難忘的校園生活 談到校園往事,傅校友除了懷緬過去以畫室為家的那段日子,還深深記得丁衍庸教授。「剛才我提及畢業後,便在一位教授家中,跟他習藝十年,那位教授便是丁衍庸老師。其實,自大學一年級開始,我便認定丁老師作我的個人導師。丁老師在中國藝術史上的地位相當高,他家裡收藏了有很多古畫、名家作品等,我們便是從欣賞中去學習,提升自己的創作能力。」
|
|||
Copyright
reserved by Alumni Affair Office, CUHK. Web designed by INDEX
worksh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