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萬物,原本生生不息。可是人類發展,往往破壞大自然。原來科學研究,能重建自然秩序,令枯木逢春,大地恢復生機。
  科學家發現海邊的紅樹林,具備修補自然環境功能,具極高生態價值。今日,研究紅樹林,已成國際環境保育重要議題,不過,早於70年代,已經有中大生靈機一觸,發現紅樹林價值,今日已是名重國際的專家,並為保護內地的紅樹林,作出積極貢獻。

一餅之恩

   譚鳳儀是環境保育和紅樹林先驅,環保署成立之前,已研究荒地再用,構思利用淤泥綠化環境。她的世界裡沒有廢物,一事一物都循環不息。

   譚鳳儀預科畢業,認為理科對社會貢獻較大,她又以生物科成績最好,便進入新亞書院生物系就讀。

   當時中大生物系有傳統,每星期均組織野外考察,捕捉蝴蝶蜻蜓、採集標本。有次走大成河澗,路途崎嶇,蜿蜒曲折,麥繼強教授帶隊,隨隊還有今日港大校長徐立之教授,當時在中大仍任助教,途中互相扶持,登山涉水。

   譚鳳儀也很感激徐立之教授「贈餅之恩」。當時生物系實驗,經常通宵達旦,徐助教多次夜贈餅乾,生怕餓壞師弟妹。

化腐朽為神奇

   當日風華正茂,結伴同遊,譚鳳儀愛上了大自然,自此四處「尋幽探勝」,決心保護自然,無心插柳下,發展成一生研究興趣。

   「二年班的時候,我們組織冬季大露營,任務是尋找營地,最好是平原,又以近水源又有公路者為佳,亦要攜帶烹調工具。可是,行至懸崖峭壁,前無去路,女同學驚慌大哭,男同學竟去採花哄她們。」當日的純樸,回想令人莞爾。

   70年代的中大,附近有鐵礦荒廢,譚鳳儀觀察綠油油的芒草,聯想到荒地復修。「當年環保是新課題,並不熱門。荒地上的芒草,能在滿佈重金屬的地上生長,顯示它對此種環境帶有抗性,甚至可作為量度污染物的指標。」於是她構思利用淤泥和其他固體廢物,應用在荒地廢墟,優化土壤,綠化環境。

   現今荒地修復,大都根據此理論。譚鳳儀洞悉先機,兩度獲獎學金赴英攻讀碩士和博士,專攻廢物循環利用及環境污染研究。

   「感謝黃銘洪老師,引薦我到英國進修,使我走上學術之途。」她凡事貫徹始終,兩次學位論文都在期限前完成。

靜觀萬物

   年輕時四處奔走,又觀察入微,偶然之下,譚鳳儀對紅樹林一見鍾情。最震懾的相遇,是一次野外考察,她和同事摸黑抵樹林區,晨曦初露,破曙映襯之際,天地一片寧靜和諧。霎然間,她靈光一閃。

   「正常來說,越近海邊,紅樹林越矮。那次岸邊觀看,卻發現有幾棵長得特別高。原來附近有洗手間,紅樹林吸收污水養份,生長得更茂盛。我們靈機一觸,研究以紅樹林作人工濕地,凈化污水。」後來實驗證實,紅樹林的確有生態應用價值,具凈化污水功效。

功效神奇

   紅樹林覆蓋面廣,包含動物、植物、微生物不同領域,「為了爭取研究經費,吸引更多人興趣,我們又組團考察。事實上,所有生物學的理論,都可在紅樹林生態系統中找到。」她說紅樹林是複雜的生物環境,窮畢生精力亦未必盡領其中奧妙。

   一片綠油油的樹林,何以與紅色扯上關係?原來紅樹植物的樹皮,含豐富的單寧酸,暴露空氣中易被氧化後顯紅色,人們提取單寧作紅色染料。中國飢荒時期,福建省有人以其果實含澱粉質,浸水後磨成粉末,製餅充飢,救活不少人命。

   民間還有很多關於紅樹林的趣事,在汕頭一帶廣為流傳,紅樹林有治病功效,將果實洗凈煮水,能治糖尿病,甚至治癌症。「這些都是民間傳說,未有醫學根據,亦是我們日後研究的課題。」除此之外,聰明的農民亦在漁塘邊廣植紅樹林,作防風措施保護漁塘。

驚心動魄

   紅樹林景色怡人,功效奇妙,可是考察過程艱辛;進行實地研究,只能在潮水退卻之時,露天環境工作,冬天北風凜烈,凍得直打哆嗦;夏天陽光猛烈,汗流浹背。「夏天做研究不好受,又要與潮汐漲退競賽,2至3個小時浸泡在泥裡,滿身氣味,揮之不去。」

   她直言工作艱苦,有時更驚險刺激。「坐快艇到考察地,有時救生衣都沒有,我又不擅游泳,常常膽戰心驚。」而呆在泥地,亦往往成為蚊子大餐。可是譚鳳儀樂此不疲,膽色毅力遠勝鬚眉。

   她說中大提供良好的學術環境和氣氛,鼓勵出國進修,又培養學生對家國歸屬感,譚鳳儀的使命感,始於其時,她目前是多家國內著名大學的客座教授。

   中大校園趣事,她仍津津樂道。「以前火車不是電氣化,一個小時一班,尾班車是九點三十分。同學聚在學生飯堂等車,火車最後一卡,就是我們的聊天室。多少次高談闊論,就隱約留在當日的尾卡車上。」

   70年代,校園書院之間上落樓梯尚未建成,譚鳳儀與同學為趕火車,經常抄山坡捷徑下山腳,莫非現在UC梯 、NA梯,都是當日中大人走出來的?



Copyright reserved by Alumni Affairs Office, CUHK. Web designed by INDEX 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