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四處奔走,又觀察入微,偶然之下,譚鳳儀對紅樹林一見鍾情。最震懾的相遇,是一次野外考察,她和同事摸黑抵樹林區,晨曦初露,破曙映襯之際,天地一片寧靜和諧。霎然間,她靈光一閃。
「正常來說,越近海邊,紅樹林越矮。那次岸邊觀看,卻發現有幾棵長得特別高。原來附近有洗手間,紅樹林吸收污水養份,生長得更茂盛。我們靈機一觸,研究以紅樹林作人工濕地,凈化污水。」後來實驗證實,紅樹林的確有生態應用價值,具凈化污水功效。
紅樹林覆蓋面廣,包含動物、植物、微生物不同領域,「為了爭取研究經費,吸引更多人興趣,我們又組團考察。事實上,所有生物學的理論,都可在紅樹林生態系統中找到。」她說紅樹林是複雜的生物環境,窮畢生精力亦未必盡領其中奧妙。
一片綠油油的樹林,何以與紅色扯上關係?原來紅樹植物的樹皮,含豐富的單寧酸,暴露空氣中易被氧化後顯紅色,人們提取單寧作紅色染料。中國飢荒時期,福建省有人以其果實含澱粉質,浸水後磨成粉末,製餅充飢,救活不少人命。
民間還有很多關於紅樹林的趣事,在汕頭一帶廣為流傳,紅樹林有治病功效,將果實洗凈煮水,能治糖尿病,甚至治癌症。「這些都是民間傳說,未有醫學根據,亦是我們日後研究的課題。」除此之外,聰明的農民亦在漁塘邊廣植紅樹林,作防風措施保護漁塘。
紅樹林景色怡人,功效奇妙,可是考察過程艱辛;進行實地研究,只能在潮水退卻之時,露天環境工作,冬天北風凜烈,凍得直打哆嗦;夏天陽光猛烈,汗流浹背。「夏天做研究不好受,又要與潮汐漲退競賽,2至3個小時浸泡在泥裡,滿身氣味,揮之不去。」
她直言工作艱苦,有時更驚險刺激。「坐快艇到考察地,有時救生衣都沒有,我又不擅游泳,常常膽戰心驚。」而呆在泥地,亦往往成為蚊子大餐。可是譚鳳儀樂此不疲,膽色毅力遠勝鬚眉。
她說中大提供良好的學術環境和氣氛,鼓勵出國進修,又培養學生對家國歸屬感,譚鳳儀的使命感,始於其時,她目前是多家國內著名大學的客座教授。
中大校園趣事,她仍津津樂道。「以前火車不是電氣化,一個小時一班,尾班車是九點三十分。同學聚在學生飯堂等車,火車最後一卡,就是我們的聊天室。多少次高談闊論,就隱約留在當日的尾卡車上。」
70年代,校園書院之間上落樓梯尚未建成,譚鳳儀與同學為趕火車,經常抄山坡捷徑下山腳,莫非現在UC梯 、NA梯,都是當日中大人走出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