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制是中大最具特色的核心價值。根據中大校董會於2006年1月通過的《策略計劃》,大學將會成立一間或多間新書院,以容納大學從2012年度開始轉為四年學制而增收的本科生。校董會又於今年4月25日製定成立新書院的指引,其中要點有:(1)可成立一至兩間小規模(如300至600人)的全宿新書院;(2)成立一至兩間中型規模(如1,200人)非全宿的新書院,以容納新增的學生和(3)現有書院的理想規模由各書院自行決定。需要成立的新書院最終數目要視乎新書院的規模和現有書院人數的增減。  

緣由於年前政府已決定本港大學本科生的課程將於2012年,從三年制轉為四年學制。同時亦決定屆時全港大學每年招生的人數不變,所以在校本科生人數將增加三分之一。因此,從2012年開始,中大每年收生人數即使維持不變,亦將須增加約三千多名本科生。中大實行書院制,理論上現行四書院可按比例,吸納新增的學生。但若硬性擴大四書院的學生人數,由現時每院約二千五百人增至三千二百人,可能會影響書院制的功能。所以校方認為有成立新書院的需要。

   校方於去年年底,組成「新書院研究小組」,由副校長廖柏偉教授任主席,今年初率領小組,往英美六所著名大學考察。考察結果於二月十六日發送給中大校友、學生和職員,並進行一連串的簡報會和論壇,與教職員、同學、校友及校董交換意見。四月底校董會審視了小組的報告,並通過成立新書院的指引。5月23日,中大宣佈校董會通過,接受晨興基金和晨興教育基金,及何善衡慈善基金捐贈共港幣二億七千萬元,籌建晨興書院和善衡書院。

   在諮詢過程中,校友對成立新書院,也有不同迴響。部分校友就擴大學生人數、新書院的規模及數目,新書院的精神及理念,有不同的意見。本刊訪問廖教授,回應校友對新書院的多項疑慮。他表示,書院是為學生提供親切的環境安排通識教育,非形式教育和關顧服務的地方,讓學生成為才德兼具的優秀人材。同時也可讓師生維持較緊密關係,減低同學在學生人數眾多的大學裡可能產生的疏離感。

   書院制是本港其他大專院校所無,唯中大獨有,因此中大是有需要自己尋找資源去維持書院制。就一些校友的意見,廖教授首先感謝他們對母校的關懷,並就有關疑問作下列解答。


專訪新書院研究小組主席   廖柏偉

回復四年學制後,中大可否減收新生以維持教學質素和毋須增加書院的數目?
   廖教授表示,政府政策已確定在2012年,全港大學收生名額維持不變,即14,500人。中大是一所公營大學,也是全港莘莘學子首選的大學之一,學生及家長對中大都有很大的期望,如果不增加三千名本科生人數,中大每年收生名額便要減少七百至八百名,會削弱學生入讀中大的機會,對全港學生是極不公平,而中大亦難辦到。中大既然極力爭取學制三改四,必須承擔增加學生人數的責任,令收生名額不會因此減少。

成立新書院是否會攤薄現有書院的資源?
   廖教授表示,現有四書院的資源,除了大學基本的資助外,主要是由各書院的校董會自行籌集。成立新書院的資源也需另行籌集,因為政府不會就此撥款興建。廖教授保證,校方為四書院提供的基本資助並不會因有新書院的加入而減少。同時,由校董會製定成立新書院的指引中亦有明言,現有書院如不增加收生而希望提高入宿比例,大學會在妥善照顧新增的三千多學生後,協助有關書院籌募經費,加建學生宿舍。

 
小規模的全宿共膳型書院是否會變為「貴族化」書院?
   廖教授嚴正指出,這是不會發生的事;與現時住宿學生比較,同學入全宿型書院祗需要向書院多付一兩年的宿費和較多的膳食費用,這是因為同學須參加書院的膳食計劃,但同時,他們卻無需到外面去作膳食消費。書院的膳食計劃必不會屬「豪華」那一類,應與現行學生於書院飯堂所提供的相差不遠。況且,考慮到同學一旦選擇「全宿共膳」型書院,宿膳開支會較多,故此新書院會成立助學金,以免有學生會因經濟原因而不能選入「全宿共膳」型書院。廖教授更指出,為了善用資源,新書院祗設有自修室和有限的室內體育設施,同學們將使用大學的運動場及圖書館,在此,他們在設施的使用上或許比不上現有書院同學所有的方便,因此那裡來「貴族化」呢?

 

為什麼需要成立中、小型書院而不成立一所類似四所現有成員書院規模的大型書院?
   廖教授指出,四所現有成員書院在成立時,學生人數也祗是數百人。由於香港政府於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期急促大規模擴展大學學位,中大增收了不少學生,而各書院也因此加大學生的容量至二千多人。到現時,已有人認為學生人數過多會影響書院實際的有效運作。例如,現時校內根本上沒有一個場地能容納整個書院的所有學生作週會。所以校方在機會來臨時應計劃籌建一些規模較現有書院為小的書院。小規模書院在建立親切融和的師生群體,及提供關顧輔導和全人教育方面,更能發揮作用。小型書院在海外有很多成功的例子為中大借鏡。此外,在實際環境上,中大現時已缺乏足以建立大型書院的用地。況且中小型書院的出現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


大學會否為籌款成立新書院而放棄成立書院的理想和忽視書院精神?
   廖教授強調,中大各書院的共同理念是建立一個關係密切,互相交流學習的師生群體,以提供關顧輔導及全人教育。中大的新書院亦應以這個理念為發展的導向和重心。當然新書院應有其各自的使命和願景,但其使命及願景亦須符合中大的使命,並以同學的福祉為依歸。大學接受任何捐款都有既定的政策,以往的捐款人士都因為是認同中大的教育理念才向中大捐贈。所以廖教授保證,捐助成立新書院人士,必須認同書院的理念和使命,而中大一定會秉持一貫接受捐款的政策。

   最後廖副校長補充說,長遠而言,個別書院會發展出不同文化,例如某種活動和學術方面特別出色。當年錢穆先生創辦新亞書院,其辦學精神,亦是因應身處的時代,才慢慢發展成形。

   雖然政府一直沒有撥款支持中大書院制,然而中大深信書院制有利學生全面發展,所以歷年來一直堅持這個教育理想,致力優化書院制。廖教授說,近年教統局的獨立調查,顯示中大學生進入社會,表現優越且受僱主歡迎,間接證明了中大書院制和全人教育的價值。

   廖教授說,籌建新書院,是一項新挑戰,但大學深信書院制的價值,所以才列為策略發展的重要環節。他保證校方會繼續聽取各方面的意見,並希望校友大力支持,使新書院成長更快。


晨興書院和善衡書院的理念和使命

  晨興書院和善衡書院的理念和使命均是為著建立一個關係密切,互相交流學習的師生群體;為學生締造親切融和的書院生活和學習環境,提供關顧輔導和全人教育包括通識教育,並且通過書院正式及非形式教育,擴闊學生的眼界和國際視野。晨興書院更以培育學生為香港、全國以至全世界社會服務為書院的使命。而善衡書院的使命則著重培育學生的誠信及對個人責任的承擔,立下基礎以貢獻社會、豐盛人生。

晨興書院

   晨興書院是由晨興基金及晨興教育基金捐助港幣一億元成立。晨興書院計劃錄取300人,並採用全宿和一起用膳的模式。

   晨興基金是由陳啟宗及陳樂宗昆仲於97年在美國成立的私人基金。因著教育對促進個人在社會階層的流動及社區經濟發展有關鍵性的作用,晨興基金一直十分支持教育事業的發展,多年來捐資多所美國大學,以及協助在中國安徽省黃山區創立耶魯中國計劃。

   晨興教育基金乃陳氏家族於04年成立,主要為有需要的學生及非牟利教育機構提供經濟資助。

善衡書院

   善衡書院是由何善衡慈善基金會捐助港幣一億七千萬元成立。善衡書院計劃錄取600人,並採用全宿和一起用膳的模式。

   何善衡慈善基金會是由何善衡博士捐資成立。何善衡慈善基金會向香港中文大學捐資設立善衡書院是要秉承何博士熱心栽培青年求學與做人的宏願。同時,亦表達基金會贊同香港中文大學設立善衡書院的教育理念。

   香港中文大學自創校以來,獲何善衡博士家族鼎力支持,以促進大學多方面發展。如工程學大樓、學生及醫科生宿舍、走讀生舍堂等;學術科研方面,基金會曾捐資成立楊振寧訪問教授基金及贊助成立研究中心。何氏家族也設立了香港中文大學何善衡教育基金,大力支持中大多個學科的研究,範圍遍及工商管理、建築、電腦工程、英國文學及精神科學。


Copyright reserved by Alumni Affairs Office, CUHK. Web designed by INDEX 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