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國際的雕塑家何兆基(89),亦是香港藝術學院學術總監。他的作品反映其思索歷程,而創作的起點,則師承曾於中大任教的張義。80年代中大的藝術系,曾吸引當代中國著名藝術家任教,包括劉國松和張義。

   何兆基說,他們肩負時代使命感,致力將中國的傳統藝術,融入現代文化脈絡。「劉國松以現代抽象水墨及東方媒介來表達抽象意念。張義則以西方雕塑,表達東方素材。」畢業後,他擔任藝術系助教,再成張義的助手,最後變成師徒關係。

   90年,張義為藝術系主任,行政之餘也授課,教版畫和雕塑;何兆基則從旁協助。從事雕塑製作的意外收穫,就是過程涉及不少聯絡與統籌工作,鍛煉了他的行政能力。他日間任助教,夜間做助手,那段時期對何兆基影響甚大。「從體力勞動到身體協調,體會身體力行的創作過程對藝術品的深刻意義。」

創作過程體現現實環境

   何兆基後來的一些作品,強調過程的演示(Performance),他曾花半年時間製作一塊磚頭。「重要不在於磚塊本身,而是其製作過程的整體經驗。」過程反映了中國人如何在現實環境中,順應物質世界的秩序,以達至開物成器的實用目的,同時亦建立了人和物質之間的互動關係。

   94年,何兆基赴美國密芝根州鶴溪藝術學院(Cranbrook Academy of Art)進修。

   「在中大時曾選修哲學課程,而赴美進修後更明白藝術和其他學科有密切關係。例如建築是要處理人與空間的互動,現象學 ——特別是知覺現象學的理論,便被援引作為討論的框架。」影響所及,他不少作品均以身體知覺為素材。

   「科技愈發達,人的知覺經驗卻愈顯得貧乏。而當代藝術過於著眼觀念,令人的關係亦變得疏離」。在不斷的反省下,他的近期作品反璞歸真,內涵變得更豐富,並利用更多傳統雕塑技巧。


Copyright reserved by Alumni Affairs Office, CUHK. Web designed by INDEX 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