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愛好美術的石家豪(94),題材新穎,技法卻承襲古風,教人耳目一新。他以毛筆在絹布上創作,畫線條細緻,必須有充沛陽光專心繪畫。

   當年石家豪,公開試成績不俗,入讀港大建築系,後卻因「喜愛純粹藝術形式和內容」而轉讀內容全面的中大藝術系。

   結果,證明選擇沒有錯。

   「中大的四年非常稱心,既可學習藝術,畫室又完備,自由度及創作空間極大。中大藝術系位處誠明館,創作和閱讀的地方接近,錢穆圖書館藏畫冊,集中於收藏較新藝術作品,資源充足。」

   石家豪初期仍專注西方藝術,至入中大後,上李潤桓教授課才接觸國畫。「初期並不熱衷,涉獵漸廣,才發現精髓奧妙之處。」

   三年級,陳德曦先生教人物,包括工筆和寫意,才大開眼界。「陳先生課餘為拍賣行鑑證真跡,對古畫極有研究。」至此,對國畫興趣日濃,三年級完全放棄油畫。

   「國畫古代人物畫法,其實代表中國人世界觀。人物風景呈現畫家眼中過濾濃縮了的景像,內容抽象。類似中國京劇,根本不需佈景,演員的舉手投足,已呈現環境一切。」

中大藝術教育 融合中西

   中國書畫相通,中大的不少副修科目,皆可觸類旁通。石家豪說,最有用者,莫過於高美慶教授執教《中國繪畫史》,因為每幅畫均蘊藏不少知識,可協助辨識題材,品評好壞技法高低。

   而西方藝術訓練,亦帶動思考創作。「國畫不強調創作,題材單調。中世紀的西方藝術,以寫實和肖像,戰績、神話故事為主題。18至19世紀浪漫主義興起,強調創作自由,才有獨立之藝術家,百花齊放,豁然開朗,進入另一境界。」

   作為獨立藝術家,石家豪心感並不易為。97年,他贏得夏利豪基金的大獎,展覽作品亦開始有人洽購,99年重返中大唸藝術碩士課程。「中大課程以創作為主,可調節思維,檢討作品風格。」01年,本港藝術商人歐陽憲籌備嘉圖畫廊,邀請他為畫廊打響頭砲,911事件後一個星期,世界局勢動盪,他的作品竟在展覽中售罄,也奠定了畫壇地位。

   中大藝術系以融匯中西,理論實踐並重。聽石家豪一席話,更知此言不虛。


Copyright reserved by Alumni Affairs Office, CUHK. Web designed by INDEX 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