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彪認識現實與理想之間,社會政策有不少落差。「後來工作也跟政策結緣,終走上從政之路。」

   離開社署後,他加入工聯會政策研究。「工聯會服務本港市民,又爭取權益,而我負責的是研究就業支援」。他打趣道:「當時工作有點像『古墓派』,閉門參考外國政策,配合實際情況,就發展地區服務,提供發展方向的建議。」

   04年立法會選舉,工聯會培養新一代,鄧家彪讀社會學,又從事過前線,平日亦好發表意見,獲邀與陳婉嫻合作,排名單第三張選票。「立法會採比例代表制,參選時已知勝出機會渺茫,故壓力不大。」

   當年24歲的鄧家彪,參加立法會選舉,政綱自行草擬,工聯會幾乎全沒參與意見。陳婉嫻團隊吸引他參選的一句,是勸他以選舉作平台,發表從政的理念。

   「我把選舉當作平台,暢所欲言。意外的是,街頭宣傳竟非常駕輕就熟。勝敗乃兵家常事,也不放在心頭。」

划艇隊訓練意志

   鄧家彪曾任划艇隊隊長,00年首次代表中大參賽,慘敗給科技大學,隊員痛定思痛,二十名選手,十三名留隊,苦練捲土重來,翌年勇挫科大,一雪前恥。

   「划艇隊集訓後,事前總要勉勵隊員幾句,自信心不是問題。划艇隊員都是沒有經驗的運動員,隊員如不是齊心同步,必敗無疑,所以異常團結。」大學划艇隊從5月中集訓,應付9月份比賽,每星期六天集訓,意志體能要求嚴格。

   所以選舉活動密集,他應付從容,反而政治辯論,卻大開眼界。「政治論壇不是平心靜氣的討論場合,彼此聚焦在分歧上,然後互相攻訐。」陳婉嫻經驗老練,對手挑釁刁難,依然氣定神閑,他也見識何謂大將之風。

   「其實候選人競選單張,細看之下大同小異,勝負取決於意識型態、個人形象,擅於發掘社會議題等手段。」

   選舉完畢,他加入鄺志堅、王國興、陳婉嫻聯合議員辦事處,為立法會議員審理文件,制作發言。對政治生態認識,又再上層樓。

   一次,立法會討論財政預算案,鄺志堅花大量工夫準備,詳細討論香港加入世貿如何對基層不利,媒體隻字不提。「反而議員做『秀』,內容空洞,傳媒大肆報導。」

   半年後,他又轉而擔任王國興議員個人助理,負責蒐集社會上潛在議題,草擬新聞稿,發採訪通知,近距離觀察政治人物,如何緊隨社會民生脈搏,發掘焦點和議題。「我們不斷檢討議題,發掘新聞價值和社會關注度。」

   05年底,鄧家彪掌管王國興逸東議員辦事處,駐守逸東二,為選舉鋪路。逸東二選舉時約八成入伙,居民有一萬八千人,選民登記只有四千八百多人,投票率高達六成多,為全港最高,選民極之投入。

   「在立法會為議員審閱文件,總是從統計數據評估政策效益;如使用率偏低,便不值投資。落區細察,才知不能單憑表面判斷。」

   逸東最大難題在位置偏遠,交通費昂貴,不少居民在機場附近和迪士尼樂園工作,收入不高。附近缺乏娛樂休憩設施,偌大屋竟沒有街舖,不見小食亭,內暮氣沉沉,不少人患上抑鬱症。「曾進行問卷調查,自願交回者超過三百份,不少人出現抑鬱癥狀。」

   政府規劃新社區,商場優先,民生反次。結果東涌市中心東薈城,名店林立,逸東也有一座商場。可是公園卻甚遠,文娛康樂又不足,最就近醫療急症設施,竟是半小時的士車程的葵涌瑪嘉烈醫院。

舊日戰友助參選

   鄧家彪曾舉辦多次「唱好逸東」娛樂活動,簡單才藝表演,卻吸引大批居民,前來載歌載舞,社區才恢復一點生氣。他又組織請願行動。「請願行動其實是一半遊行,一半旅行。上午到禮賓府,再轉到山頂遊覽,居民難得外出,趁機輕鬆一下。」

   鄧家彪說,落區工作體力消耗甚大,可幸是當年打下基礎,但最感激還是參選期間,划艇隊隊員義不容辭助選。派傳單時,為突出年輕溫馨鮮明形象,眾人穿上西裝,戴上圍裙,上街拉票。

   當年水中運槳如飛的健兒,竟為他們的隊長再下一城。


Copyright reserved by Alumni Affairs Office, CUHK. Web designed by INDEX 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