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奪去左腿,卻反成向上的動力。家榮不屈不撓,康復後成香港殘奧游泳選手,又考取八級鋼琴,熱心社會公益,曾獲傑出學生獎,高考再以五優佳績,入讀中大醫學院,目前為骨科醫生。

  這位抗癌勇士,堪稱文武雙全,魄力驚人。「沒患癌病,可能還不保證有今天成就。病榻纏綿之際,死亡近在咫尺,活在危在旦夕的恐懼之中,只有盡力抓緊機遇,才不枉此生。」置諸死地而後生,也只有勇往直前,才能擺脫陰影。

死神擦身而過

  不幸中之大幸,家榮一發現雙腳無力,即時求醫,癌細胞才未擴散;然而,腫瘤面積不少,手術還免不了。為減截肢範圍,家榮接受兩個月化療。每次化療苦不堪言,頭髮脫清光,出現噁心嘔吐反應,每次勉強進食,還是吐得乾乾淨淨。

  初時,家榮以為只要捱過療程,病情自然好轉。事與願違,經過三次化療,癌細胞仍不斷擴散。死亡逼近,那份無助感,甚至一度懷疑會否康復。

  手術當天,主診醫生未確定癌細胞的範圍。直至手術截肢落刀一刻,方才揭盅。家榮聽天由命,不幸中之大幸,只切除小腳,還留下腳掌,重新駁上膝部,大大提升日後的活動能力。

生命影響生命 

  從發病到康復,重返中學校園,前後不足一年,家榮的體力還未恢復,就急不及待上學。以往七分鐘的返校路程,出院後卻走半小時,氣喘如牛,還不時停下休息。

  體力透支後,總能逐漸恢復;肢體缺陷,旁人怪異目光,隱約從四方射來。他坐輪椅到醫院覆診,也曾經拉低帽子迴避。

  「有次打乒乓球練習平衡,附近街坊忽然過來,說一直仔細留意,想問我要否協助。原來旁人的目光,有時出於關懷。」殘缺何罪之有,關鍵在放開懷抱。

  此後,他積極參與社區活動,重拾生活節拍。初時,他幫助患骨癌小朋友,以過來人身分激勵他們。後來接觸成年人,分享抗癌經驗,見他人聽自己故事重拾鬥志,益覺施比受更有福。

  「一位患骨癌女導遊,害怕截肢後失去工作,六神無主。聽過我分享經歷,驚訝原本截肢後,生活仍能大放異彩,立即接受手術,承諾康復後也一樣,鼓勵他人。後來從報上得悉,她康復後脫胎換骨,還到醫院探望火災傷者,鼓勵他人面對逆境。」

  以生命影響生命,相較鼓勵說話,更令人重新振作,帶來更大的安慰。家榮把握每次分享機會,在學校、青年組織、公開活動剖析心路歷程,散播每個角落,靜待有需要的人。

  家榮現在是香港傷殘青年協會、康復政策委員會、及復康巴士諮詢小組成員,出力為傷殘人士,建立和諧共融社會。

醫者父母心

  康復之路遙遠漫長,加上復發陰霾,病人及家屬承受龐大心理壓力。家榮回憶抗癌歷程,尤感激屯門醫院主診醫生陳平德,兩人亦師亦友。

  陳醫生慰問病人,從不敷衍,除了醫術高明,又關心病人情緒。「他醫務繁忙,仍抽空聽我傾訴,嘗試置身處地,了解困難。甚至關心家人情緒困擾,盡力開解,消除疑惑提供協助。」

  家榮憶述,初抵屯門醫院,進行一連串檢查,抽取骨膜是其中一項小手術。手術當天,剛好十四歲生日前夕,陳醫生聯同醫護人員,為他舉辦神秘生日會,替他打打氣。

  「入院不過一個星期,大家態度親切。陳醫生特別在休假天,回醫院陪我進行手術,手術後又跟我對奕,助我鬆弛心情。康復後彼此保持聯絡,後來陳醫生結婚,亦邀我表演鋼琴。他以身作則,醫者不止於妙手,也在仁心,變成日後行醫座右銘。」

  家榮懸壺濟世,亦以陳醫生為師,凡事以病人為先。「即使休息時間,只要病人家屬在場,我盡量直接解釋病情,免除擔憂;另一方面提點照料病人的要項。」

緊握機會 擁有幸福

  家榮與死亡擦身而過,心底有一份執著,遇上新機會,必勇於嘗試,活出生命。以雙倍努力,證明自己。

  中大一年級,家榮參加外展訓練營。訓練營需要大量體力勞動,攀山涉水,少了一只腿,整隊人完成任務,遇上不少困難。第一天入營,他已扭傷腳踝,擔心影響全隊,唯有強忍痛楚,一聲不哼。「隊友總想盡辦法,分工合作,彼此配合完成任務。活動目的也正是挑戰自我,學習如何解決困難。」從中也領悟,同舟共濟的道理。

  家榮成績不俗,但提起唸醫科的艱辛,仍猶有餘悸。他笑言,從會考、高考、以至醫學院,此三階段所下苦工,按比例為一比三比九,可見學業之繁重,全靠一群醫科生互相扶持,鼓勵代禱,才安然度過。

  醫科生寒窗苦讀,飽經磨練,可謂身經百戰。但成為好醫生,卻要德才兼備,除了人生體驗和閱歷,大概是悲天憫人之心。


Copyright reserved by Alumni Affairs Office, CUHK. Web designed by INDEX 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