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中大人看高中新學制
教師校友:新學制有挑戰 喜見漸入佳境
教師站在最前綫,每天與學生接觸,近距離觀察新學制對學生的影響,以及新制度的得失。在新學制中,最大的轉變,是在中、英、數之外,加入必修的通識教育為核心科目,而中英數3科的課程內容,均有所改變。為進一步了解前綫學與教的情況,本刊特邀任教於不同學校的校友分享他們對新學制的觀察及見解。
首先由最備受社會關注的通識教育科說起。這課程共有6個必修單元,包括: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公共衞生和能源科技與環境,以及佔文憑試成績20%的校本評核(獨立專題探究)。
通識教學信心增
科主任馮詡彪現正修讀中大教育學院通識教育科課程發展與教學(今年畢業)﹞說:「現在通識科已能做到『文中有理、理中有文』。上課時,會與學生一起探討時事議題,施教的難處在於這課程沒有固定的知識基礎及範圍;過程中,老師及學生都需要不斷摸索,教材亦要適時更新。」
另一通識科主任李維儉指出,課程要培養學生「具備廣闊的知識基礎」,然而,應否為這「知識基礎」釐定比例?若要釐定,比例的多寡亦要集思廣益,再行探討。陳永欣補充指,現時市面通識科的教科書由於毋須送審,質素參差,部分內容或過於廣闊及艱深,她亦質疑學生是否有需要全盤接收。
由此可見,教師在拿揑「知識基礎」這一要求上,面對着一定困難。通識教育科在新學制下每名高中學生必修必考,學習差異為學與教增添難度。科主任湯皓勛觀察到,文科與理科生之間的差異:「理科生文字處理的能力雖不及文科生,但他們的邏輯思辨能力較強,在課堂中的小組討論及滙報環節都願意表達意見。」湯皓勛及馮詡彪均認同在首屆文憑試進行後,教師已逐漸掌握課程的要求,對這科的信心亦見增強。惟因課程涵蓋面廣,在處理跨單元議題及校本評核方面略感吃力。
課程內容廣泛,增添教學難度,慶幸4位通識科教師均認同此科的理念。據他們觀察,學生在思維訓練、表達能力上均有顯著進步,作答時能運用思考框架,有條理地表達意見,這能力亦見學生運用在其他科目之上。
中文添人文元素
至於中國語文科,學習範疇除聽、說、讀、寫,亦涵蓋文學、中華文化、品德情意、思維及語文自學,課程不設指定教材,由教師按學生興趣、能力選用學習材料,校本評核佔總分30%。科主任陳佩柔說:「兩年課程結合會考與高考課程,要求有3種訓練:語文、古典文學、中國文化,便衍生課時嚴重不足的問題,須經常補課;此外,同工亦觀察到中文出現『通識化』現象。」另一科主任范詠誼亦表示,她同樣面對課時不足情況,而且在暑假期間要為學生補課。分析新課程的得失,她說:「新課程的優點是增加了人文元素,但缺點是課程變得『工具性』;沒有範文,令文化欠缺載體,教學難以切入。」
有指中文課程與通識教育科「現代中國」單元部分內容可互補,李維儉補充,兩科可透過協作教學來提升學與教的效能。
英文多元化可取
至於英國語文科,要考聽、說、讀、寫,課程亦有必修與選修部分,校本評核佔分20%。應考時,考生可選程度不同的部分,選考程度較淺的,得分有上限規定。教師熊偉潔說:「語文若只操練4種能力,會變成沒有實質內涵,而新課程的8個選修科可讓學生接觸不同範疇知識,語文及時事性兼備,那是可取的做法。」
然而,對於應考時學生可自行選取深淺程度不同的部分作答,熊偉潔與林令怡均認為「中游」的學生在選擇時會感困擾。林令怡解釋說:「進入試場後,從未應付過公開考試的學生已感到十分焦慮,但同時他們又要即時選取適合自己能力的部分作答,而這些題目的深淺程度,或與校內模擬試題的程度略有不同,學生如何拿揑,實在有一定難度。」
此外,學生作答時,可選答8個選修科的題目,並不限於自己修讀的選修科,兩位教師均指出,能力不高的學生應試時,往往會對此感到無所適從。
數學課程闊且深
數學科新課程涵蓋面較舊制闊且程度較深,除必修部分,學生可選擇是否選修延伸單元(微積分與統計、代數與微積分)。據數學科教師余晨星的觀察,照顧學生之間的學習差異,成為數學科教與學的最大挑戰。他說:「部分過往不包含在舊課程中的課題在新課程中重新出現,能力較弱的學生會較難掌握,為適應學習差異,我們都要補課,以及構思新教學法去協助學生,此為最大的挑戰。」
對此,另一學校的科主任黃佩芳亦表認同:「除學習差異外,新課程要求學生用文字解釋,着重培養學生融會貫通及理解能力,時間不足下只能匆匆處理。此外,當學生了解大學收生要求後,約有10%已選修延伸單元的學生都選擇退修,這對延伸單元並不公平。若這部分可納入為選修科目中『組合科學』(半個X)之列,則能較佳調配教學時間。」
余晨星認同,並再補充指,在新課程下,能力稍遜的學生要學習較多內容,但能力較高的學生卻反比從前要求所學為少,因此,學生的數學涵養反而退步了,這方面的問題尚待探討。
整體而言,在首屆文憑試後,站在教育最前綫的校友都認同學與教都漸入佳境,而且在新學制下,學生因須滙報及與同儕協作,故他們的溝通表達,以至思維能力和技巧等方面均有顯著提升。
教師校友給家長校友的4點建議
如欲進一步了解新學制詳情,可瀏覽:http://334.edb.hkedcity.net
教師校友小檔案 | |
黃佩芳 | 82崇基數學、庇利羅士女子中學數學科科主任 |
熊偉潔 | 89新亞新聞及傳播、96教育文憑、宣道會陳朱素華紀念中學教師 |
余晨星 | 89新亞數學、02教育學學士後文憑、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陳震夏中學教師 |
范詠誼 | 96新亞中文、98教育學學士後文憑、03研究院教育、05研究院中文、宣道會陳朱素華紀念中學中文科科主任 |
李維儉 | 97逸夫歷史、99研究院歷史、03教育學學士後文憑、08教育學學士後文憑、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院王錦輝中小學通識教育科主任 |
陳永欣 | 99逸夫地理、鳳溪第一中學教師 |
林令怡 | 06教育學學士後文憑、仁濟醫院王華湘中學教師 |
湯皓勛 | 06教育學學士後文憑、港澳信義會慕德中學通識教育科主任 |
陳佩柔 | 10研究院中國語文教育、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院王錦輝中小學中文科科主任 |
馮詡彪 | 現為教育學院通識教育科課程發展與教學學生、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張煊昌中學通識教育科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