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中大人看高中新學制
英文──區淑英
表達能力 備受重視
自2003年起,教師校友區淑英(81新亞英文、85教育文憑)已開始參與課程發展,至今仍屬課程發展議會-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英國語文教育委員會(高中)聯席會議成員。她認為應着重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獨立性、抗逆力,配合現今學生對資訊科技的掌握,相信能應付知識型社會未來的各種挑戰。
綜觀整個教育改革,着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而良好的溝通能力更在知識型經濟中不可或缺。因此,課程改革在擴闊學生的知識基礎之餘,亦着重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區淑英說:「在英文聽、說、讀、寫4份卷及校本評核之中,英語會話佔10%,連同校本評核個人滙報的部分(15%),說話能力共佔分25%,可見在新學制中表達能力備受重視。」據她觀察,在校本評核中要求學生觀看紀錄片或閱讀書本等文本後進行口頭滙報,整體而言,對學生的理解、說話及溝通能力都有提升。
視個人程度彈性選題
目前學生面對最大的困難之一,是在應考(只限卷一及卷三)時,才決定選擇不同深淺程度的部分作答,惟選較淺者,最佳只能獲得第4級成績,這對於「中游」能力的學生實帶來一定困擾。區淑英有這樣的解釋:「當日在課程發展的會議上,我們都曾討論應否讓學生在報考時選定深淺程度。考慮到由報考至應考約有6個月之遙,為讓學生可保留選擇的彈性,最後委員會則採納目前的模式。」區淑英解釋說。她指出,較深的考卷程度接近舊制中七Use of English;在應考前,考評局推出了樣本試卷供學生試答,不少學校都以學生作答此試卷的成績,來建議他們應選哪一程度的部分。雖然學生偶有「轉軚」情況,但亦只屬少數。
不硬背多分享為上
在擴闊學生知識基礎方面,英文課程亦加入選修部分,學校可在8個單元(話劇、短篇故事、詩與歌、流行文化、體育溝通、辯論、社會時事、公務溝通)中選取部分或全部教授,這選修內容佔本科課時25%,應考卷二時,每個單元亦列出1條題目讓學生8選1以400字作答,同樣,部分學生在選題上會感到困擾。「以我們學校為例,我們選擇在高中教授3個單元,部分單元亦會在初中觸及,在選題上,我會着學生毋須憂慮要寫出課題的所有硬知識;在選題時,先看已教單元的題目,再看其他,以自己較有信心、能多作分享作為選題原則,他們聽罷也稍覺安心。」區淑英分享心得說。她補充指,這課程能擴闊學生的接觸面(exposure),部分內容如社會時事課題更與中文及通識教育科互有關聯,互相配合下可提升學習效能。
與不少校友一樣,區淑英對中大的宿舍生活仍然懷念不已。雖然當年只是在學思樓「屈蛇」,但與宿友一起煮飯、參加唱歌比賽,以及按興趣修讀哲學、社會學等課程仍然難忘。她亦有在「飯煲底」參加反對大學「四改三」的靜坐抗議,大學生活充實而多采多姿。
區淑英給家長校友的建議
多元能力:社會重視「兩文三語」,培養子女良好的語文能力、資訊科技的掌握,以及人際溝通的能力不可或缺。
良好品格:期望未來的年輕人能積極向善,待人接物不要以功利態度出發,能有禮待人,有獨立性,而良好的抗逆能力亦相當重要。
區淑英小檔案 | |
1981 |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文學士 |
1985 |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文憑 |
1999 | 香港大學文學碩士 |
1995至今 | 梁式芝書院英國語文科教師(科主任) |
2003至今 | 課程發展議會-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英國語文教育委員會(高中)聯席會議成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