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友--二零一七年三月號

Home

關愛社群中大人

麥陳尹玲 植樹治沙 締造綠地球

林蔭路上,麥陳尹玲(68崇基物理、73教育學院教育文憑)邊指着不同的樹,邊娓娓道出樹木的品種、生長狀況,洋溢着關切之情。麥陳尹玲曾任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中學校長、香港教育學院羅富國分院教育系系主任及院長,把大半生時間投放在作育英才上,卻在退休之時,踏上了一條截然不同的路──植樹治沙。

麥陳尹玲開展植樹治沙的工作,全因一次偶然。「當時剛巧看到中央電視台節目《小崔說事》,介紹隻身到日本打拼的女士易解放,她的愛子不幸因交通意外逝世,在悲慟中,她憶起與兒子說過的一句話:『你回去內蒙種樹,中國風沙很嚴重』,於是她決定把愛子之情化為力量,帶着兒子的撫恤金及自己的退休金,賣掉房子,十多年來在內蒙植樹治沙。」麥陳尹玲道出這個故事,令人心頭一酸。

受感人故事觸動
被這個故事深深觸動的麥陳尹玲,當晚看畢節目便馬上寄郵件聯絡易解放,親身回內地接觸她,並親自考察求證。「易解放憑一個人的力量種了一百一十萬棵樹,康復了九百個足球場般大的荒漠地方,令我十分感動。原來一個人只要肯做的話,真的可以改變地球。」從那時起,麥陳尹玲開始接觸植樹治沙的工作,她親身探訪與實地考察,接觸國內植樹治沙團體。

麥陳尹玲小時候對沙漠有一種憧憬,卻不知道在浪漫背後隱含着土地問題。「我自小就喜歡沙漠,對沙漠充滿浪漫想像,感覺悲涼又美麗,但事實卻是全球很多土地正無聲無色地荒漠化。」

提到荒漠化問題,嚴重的荒漠化除了因為天然問題,亦受人為因素影響:「人口增加使土地負荷過重、草原被過度放牧侵佔、農夫以錯誤方法耕作等都令有生產力的土地變成荒漠。現時中國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在荒漠化的情況下一直擴張,中國在2011年的沙漠和荒漠化土地面積佔全國土地面積四分一以上。」

沙塵暴 滿危險
中國荒漠化問題的確嚴峻,但麥陳尹玲也希望說句公道話,糾正國際對中國治沙問題的固有印象:「中國這六十多年的治沙情況跟國際所報道的情況完全不同,是一種『隨意扭曲』。事實上,中國自1949年已有植樹治沙的部門,改善不少,例如在沙化嚴重的地區,會進行生態移民;推出『退耕還林』政策,由國家提供補貼,教導和鼓勵農民以可持續發展的方式耕作,減弱土地退化。」

在親身參與內蒙的植樹治沙活動中,麥陳尹玲更經歷過沙塵暴。「荒漠的天氣變化極大,有次我們在植樹治沙途中,林業局人員突然叫我們回基地。當時我心忖:『只做了兩個小時便走?』結果在回程途中,不出十五分鐘天色突變,整個天由混濁的深藍色,漸變為黑色,暗無天日。不久,又刮起強烈風沙,更下大雨。大雨過後慢慢天亮,天上掛了道彩虹,身後有個大夕陽。這一切讓我感到大自然的奇妙,但想深一層,如果我在那裏生活的話,其實一點也不浪漫,沙塵暴很危險。」說到這裏,麥陳尹玲頓時神色凝重。

鍛鍊身體護環境
麥陳尹玲不但關心中國的植樹治沙問題,亦相當重視香港的有機耕作。早在六年前成立「綠蔭家園」,目的為喚起大眾對全球土地退化議題的關注。「一方面想讓更多香港人明白這個水深火熱的問題,並身體力行參與國內的植樹活動;另一方面,希望社會上的消費者了解消費背後有可能助長全球暖化,並多支持可持續發展農耕。」

對地球的愛,麥陳尹玲選擇身體力行。她為了應付植樹工作所需的精神和體力,在五十七歲之時開始運動:「我小時候十分文靜,拉小提琴、畫畫、閱讀文學。到接近退休時開始感覺人年紀大了,要作好準備。除了保持學習新知識,亦要鍛鍊身體,因我深信,沒有足夠體力是無法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游泳、跑步、健身、打羽毛球……麥陳尹玲由一個連游泳都無力的人鍛鍊成隨時能跑十公里馬拉松的「健兒」。「最近一次我去遠足,行了十個半鐘頭,也不覺得累。」自律的麥陳尹玲更選擇站着工作,工作室擺放了啞鈴,邊工作邊做運動。

隨着科技進步,環境所受的毒害愈多,土地污染、海洋污染、全球化等問題浮現眼前。「對我而言,世界既美麗又奇妙,但慢慢發現我們的下一代已看不見星星,地球愈來愈不美麗,為下一代感到可惜。」麥陳尹玲勉勵校友由自己做起,在消費前先想清楚,多選擇對土壤友善的農場所生產的作物,共同締造綠地球,讓下一代在夜空中,都能見到明亮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