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友--二零一七年三月號

Home

編者的話

校園重聚校友情

中大人通常會特別懷念大學生活的愉快時光,但畢業後校友都要各自為事業、生活及前途而奮鬥,對校園的回憶,難免會日漸褪色。其實,不少校友都會相約聚會,但若在校園重聚應會更有意義。為鼓勵校友多在校園重聚,今期《中大校友》特別以「Reunion在中大-校園重聚攻略」為專題,向校友推介校園景點和特色美食,讓校友不但有看得到、吃得出的中大情,而且還可藉此制定出重遊校園的具體行程。

校友懷念中大的校園生活,在於她能為我們烙下青春的印記,也在於她對我們栽培之恩。事實上,中大歷來已培育了各個專業範疇上多方面的人才,今期的「封面故事」就有曾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新晉導演」的黃修平,他告訴我們如何可以逐步把自己喜歡做的電影創作,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而兩位「新人類」呂愛蘭和韓裔的朴相炫,就會分別與大家分享醫學研究和外國人在異鄉做投資銀行的挑戰。至於麥陳尹玲也在植樹治沙的環保工作上,身體力行,表達着自己對地球的關愛。其實,中大固然已栽培了一批又一批的校友成才,但若各位希望與時並進,仍可透過網上課程Coursera,實行「無國界學習」,便可重投中大學與教的懷抱。

校友對中大的情,當然不限於對靚景、美食的「取」,更多的是「付」。近年,中大校友傳承基金對母校具體的回饋,有目共睹,基金在年初已舉辦了首屆職業博覽,希望能為年輕校友的職業生涯,指點迷津;此外,基金又將再接再厲,於5月續辦第三屆「創業日」,並新增重點活動「創業大賽」,令中大這項創業盛事更加「到位」,更有聲有色。

伍宜孫書院首屆學生於2016年本科畢業,同為校友,又是書院院長的李沛良教授,聯同幾位校友,藉此階段及成果,為大家披露一眾校友從創立伍宜孫書院至書院發展所作出的重要貢獻。短短幾年來,新書院得力於校友協助而茁壯成長。而剛慶祝六十五周年院慶的崇基學院,新任院長、校友方永平教授和崇基學院校友會會長陳樹偉也會為我們細說校友因緣,展望學院未來。

本地的校友雖然佔了回饋的「地利」,但身處海外的校友,他們的貢獻亦不遑多讓,紛紛以接待中大交換生的方式,直接支援在學師弟妹,實際地支持着中大的交換生計劃。以上校友的回饋,今期「特稿」都會為你一一介紹。不過,談及對母校的情懷,洪家兩代校友更覺得他們的中大情可升級為「2.5代」,也是另一番有趣的詮釋。

既然是「看得到」的中大情,今期「中大沙龍」就為校友捕捉了初春時節,未圓湖畔的紅葉景致,希望各位細意欣賞。


封面題字:利國偉
出版:香港中文大學校友事務處版權c2017
編輯:《中大校友》編輯委員會
主席:鄭健文(校友事務處處長)
委員:梁天偉(68新亞新聞)
黎廷瑤(75新亞社會)
潘啟迪(82工管碩士)
莊聖偉(85新亞人類學)
蕭世和(85新亞新聞)
吳志華(85新亞歷史)
盧覺麟(86新亞新聞)
屈穎妍(89崇基中文)
蘇啟智(89新亞新聞)
張宏艷(93新亞新聞)
總編輯:梁天偉
製作公司:香港經濟日報有限公司專輯組
執行編輯:何熙力
編輯:洪振邦
記者:歐志雄、梁穎寶
廣告代理:百訊達傳媒代理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北角英皇道338號華懋交易廣場II期26樓2601室
電話:(852)2516 1511
傳真:(852)2528 3260
承印:泰業印刷有限公司
發行量:112,800本

中大校友事務處
地址:香港新界沙田香港中文大學富爾敦樓三樓
3/F, John Fulton Centre, CUHK, Shatin, Hong Kong.
電話:(852) 3943 7861
傳真:(852) 2603 6226
電子郵箱:alumni@cuhk.edu.hk
互聯網址:http://www.alumni.cuhk.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