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兩代情
「洪」式2.5代中大情
洪家兩代與中大的情由洪興立(78聯合經濟)與太太袁詠歡(79聯合社會學)相識開始,兩人在聯合學生會結識,洪興立當時為書院學生會的外務副會長,袁詠歡則為學術幹事,而且同住湯宿。
洪興立笑說:「雖然我倆在學生時代已相識,但卻是畢業後才拍拖,因此讀書期間並沒有甚麼浪漫回憶。」不過,兩人與中大的緣份就延續至子女,女兒洪丰盈(03 崇基酒店及旅遊管理)及兒子洪凱晉(13崇基法學、14研究院法學專業證書)同為中大人。
洪丰盈及洪凱晉均表示入讀中大,父母給予的是影響而非壓力:「我們自小不時會到中大,深深被校園環境吸引,加上有心儀的學科,因此順理成章入讀中大。」
校園生活各自精采
中大人的家庭,話題自然離不開母校。「我們與父母的中大體驗固然不同,而我與弟弟畢業的時間也有一段差距,校園生活亦有別,因此說我們是2.5代更為貼切。」洪丰盈補充說。
洪興立印象最深的是,同學們都很投入宿舍生活,甚至在暑假都會留在宿舍;袁詠歡最難忘的則是「金禧事件」,當時中大學生不但參與靜坐抗議,更自發替金禧學生補習。
洪丰盈在學期間經常到未圓湖散步,她感到中大校園讓她更懂得欣賞身邊的事物,而與同學建立親厚的關係,又讓她學會更珍惜身邊的朋友與家人。
中大學生來自基層至富裕家庭,又有本地和非本地學生,洪凱晉認為意義重大:「與不同背景的同學接觸,可以了解各種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同時互相交流,刺激思考。」他又指過去在國是學會可以與同學探討哲學問題,但畢業後卻知音難逢。
家人平等交流
洪氏夫婦回顧中大對他倆的成長都影響深遠,認為書院制、校園風氣構成的「中大模式」,讓同學非常親密,而非「上班下班」的形式,感受到大學教育並非單向的傳授,而是自由開放,鼓勵討論交流及服務社會,影響了他們栽培下一代時,在有意無意之間也滲入「中大元素」。
袁詠歡解釋說:「我們不會干涉子女學業、戀愛以及對時事的看法,大家更不時交流對政治的想法,又會一起看電影、網台等,其實,子女反過來開拓了我們的視野。」
薪傳服務精神
洪興立與袁詠歡畢業後仍不時服務社會,洪興立現為專上院校副教授,同時於報章經常為畢業生提供不少求職建議,他很感謝中大對他的考驗:「四年大學生活讓我學會面對挫折並克服它,例如當年聯合學生會選舉流選,但幸好我與同學重新組閣,積極促進大家對學生會的歸屬感,才可成功當選。」
袁詠歡指中大社會學的教育,讓她有志投身服務社會,退休前她任職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又積極參與苗圃行動等社會服務,一切都源自中大精神。中大也讓洪凱晉更關注社會,在學時除了參與國是學會外,又曾探訪汶川、廣西及斯里蘭卡等地,並且在加納擔任義教工作。畢業後他成為見習事務律師,繼續關心時事。
現於教育局工作的洪丰盈雖因沙士而在中大的時間都較父母和弟弟少,但亦曾擔任迎新營輔導員,讓學弟學妹盡快適應大學生活。
中大2.5代的家庭,經歷過不同年代,大家會有更多話題,分享彼此的中大生活,但又傾向擁有相同的核心價值—關心社會,注重平等自由,關係因此而特別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