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人類
朴相炫 本土韓風中大人
看準亞太區發展潛力大,在中國長大的朴相炫(14晨興工管)就把握時機,到中大主修亞洲商業,更抓住機會到日本及上海交流,同時進修日語及普通話,趁機認識各地文化。
自小在父親的薰陶下,朴相炫對亞洲文化產生興趣,加上父親在內地有生意,中學時他已移居至天津。高中畢業後,他想過到新加坡、香港及加拿大等地留學,希望擴闊視野,也滿足自己喜愛冒險及認識新事物的性格,而到外地留學也是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在芸芸大學中,朴相炫最後選擇了中大,是因為覺得中大的亞洲商業課程很有吸引力:「當年中大剛開設亞洲商業課程,亞洲發展潛力大,我認為會有不少機遇在中國及日本,加上課程有不少到外地交流的機會,各方面都很適合我。」他又說,現時不少南韓學生都會選擇來港留學,主要原因是香港的大學近年在世界排名頗高,吸引他們報讀。
中大展現香港另一面
在中大時,朴相炫曾分別到日本早稻田大學及上學復旦大學交流,雖說兩地都是亞洲地區,但他表示中、日有獨特的文化,即使是同一個國家內,不同城市的文化及價值觀也可以有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未必很明顯,要仔細發掘才會留意到。」在日本留學的半年間,朴相炫認識更多當地的文化,更主動學習日文,希望掌握各地的語言,對日後工作更有幫助。
說到中大的生活,朴相炫坦言整個校園的氛圍改變了他一直以來對香港的印象:「以前覺得香港就等於中環,每人都穿上西裝,很認真地工作,但中大則展現了香港的另一面,校園被大自然包圍,大家都很閒適。」最令他感到陌生的還是,大部分同學都說廣東話,要融入中大,的確要花一點時間。
書院國際化 生活體驗深
「在中大的第一年,確有點不習慣,後來我創辦韓國學生會,團結在中大的南韓留學生,互相支持及聯繫,吸引近百位留學生參加。」朴相炫又把握機會,在中大一年一度的「藝墟」中擺設攤位,向學生推廣韓國文化,並招募新會員。
由於在學時留宿中大,朴相炫對書院生活體會甚深,從中亦慢慢發現到中大國際化的一面:「我在書院裏結識了有來自英、美、德、印度、菲律賓等地的同學,他們都很主動學習,而且願意接受不同意見,現時我們還有保持聯絡。」朴相炫又指,中大最可貴的地方是可平衡本土及國際兩方面,「其他大學太着重國際化,反而忽視了本地元素,中大卻在兩方面平衡得很好。」
Dem Beat令人更團結
談及中大哪一方面最本土,朴相炫不假思索地答說是Dem Beat文化,所謂Dem Beat,即「Demonstration of Beat」,那是一群人以拍掌踏地或簡單舞蹈方式,按節奏高喊出短句。與部分中大生一樣,朴相炫起初對Dem Beat毫無好感,「初時覺得很難學習,動作看起來很傻。」
不過,當大家為Dem Beat而努力練習時,朴相炫又產生了另一種看法:「原來不斷地練習Dem Beat,可以令大家更團結,而且過程亦很愉快。」加上中大獨有的書院制,朴相炫開始對中大有歸屬感:「書院對我而言是一個身份認同,我對自己的書院也感到自豪,畢業後仍難忘書院生活。空閒時與中大人聚會,亦會想知道他們來自哪間書院。」
中大畢業後,朴相炫加入了四大會計師行之一的德勤任職稅務助理,近來轉職至投資銀行,負責環球金融市場部。至於為何放棄會計師行穩定的工作,而轉至銀行任職,朴相炫坦言與自己的性格有關:「會計工作雖然很穩定,但我喜歡接受挑戰及快速的工作節奏,市場每秒鐘也在變化,要即時作出反應,銀行工作對我來說,很具挑戰性。」留港近七年,朴相炫今年8月便獲得永久居留權,他表示未來五年仍會留港工作,待中國的體制發展成熟時,才考慮回到內地發展。
後記
訪談後,朴相炫在金鐘拍照,期間有內地遊客問路,朴相炫不但能夠清晰指引方向,更能用流利的普通話溝通,他笑說自己在香港很熟路,不時帶朋友到港島遊歷,可能比土生土長的港人還更熟悉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