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友--二零一七年三月號

Home

特稿

伍宜孫書院 點點滴滴 校友心血

伍宜孫書院首屆學生剛剛畢業,院長李沛良與劉世鏞、李劍雄和鄧惠雄三位參與書院籌備工作的校友,藉此階段分享校友在書院發展歷程中的貢獻和書院的精神。

中大五間新書院的成立,都源自2012年政府把大學學制「三改四」。當時校長劉遵義教授預見原來四間書院的學生數目將大幅增加,於是與教職員和校友商討對策,而不少校友都認為書院不宜過大,五間規模相對較小的新書院相繼成立。

校友參與創立書院
李沛良教授(65崇基社會學)指伍宜孫書院從成立至今,一直都靠校友熱心幫助。書院以「伍宜孫」命名,其創立當然離不開永隆銀行伍氏家族的支持。「當年,中大宣布成立善衡書院後,伍宜孫先生的兒子伍步昌校友(67崇基工管)有感父親與何善衡先生為多年好友,伍宜孫慈善基金會又一向熱心資助教育,他們希望延續伍、何兩位先生的緣份,加上多位兄弟姊妹,如伍步高(1956-57 就讀崇基英文系) 和 伍步明(69崇基數學) 也是校友,因此順利通過大筆捐款,支持伍宜孫書院於2007年成立。」李教授又透露,伍步昌不單推動基金會撥款,亦以個人名義捐款啟動其他院務。

當年書院籌劃委員會中,除了伍步昌和李教授外,還有兩位校友:張雙慶(70聯合中文)及李劍雄(81聯合財務)。李教授解釋這個組合的優勢:「我既是中大學生,又曾做過十年崇基學院的院長,而多年來李劍雄活躍於校友會聯會,張雙慶則積極發展教職員協會,我們滙集了各方面的人脈,各人更曾親身體驗過中大不同書院的學生生活,因此籌劃過程相當順利。」

書院成立後,院監會接手籌委會的工作。李教授透露,院監會中又有四人為校友,除伍步昌及院長兼任院監會成員外,彭玉榮校友(73崇基經濟)出任院監會主席而劉世鏞校友(71崇基會財)亦成為委員。兩位校友不但在商界經驗豐富,而且熱心教育工作,令書院運作更加順暢。

其他書院支持新院
李教授笑言,新書院最大的挑戰不是經費,而是「人」(才)。他慶幸自己曾任職崇基學院及社會科學院的院長,因此與眾多校友、同事或同學,都建立了深厚的情誼。當伍宜孫書院成立時,他便能輕易找到合適的人選。

幾年間,有近七十五位教授和講師加盟,其中三十一位為校友。聘任過程中,少不免要向老書院「挖角」,李教授感謝大家支持:「幾位書院的院長都是老朋友,而且理解我們書院初創的艱難,大家都樂意伸出援手,忍痛割愛。」

服務書院 回饋中大
即使成立後,書院仍有賴校友出力,包括各類捐款、海外交流、社會服務和學長計劃等。

本身工作繁重,又要擔起院務工作,劉世鏞和李劍雄兩位校友為甚麼會接受邀請,成為特邀院務委員?劉世鏞笑言,自己擔任校董,遍及幼稚園到中小學,再成為中大書院的院監,便更加圓滿。他又認為,新書院沒有「包袱」,會有更多創新想法:「對學生來說,書院可能比大學更有親切感,它對同學價值觀的影響更重要。因此,書院工作,任重道遠。」李劍雄則覺得服務母校,理所當然:「其中沒有甚麼特別原因,一收到李教授的邀請,就覺得是一份榮耀,義不容辭地答應了。」

曾當中大校友會聯會會長的李劍雄律師,協助書院制定校友會及學生會會章、也參與學生輔導及紀律委員會。他的看法是:「若伍宜孫書院學生違規,都會交予輔導及紀律委員會處理。我們抱着一個信念:如果是初犯,又是無心之失,我們會盡力給予機會。」此外,李劍雄又不時到書院主持「法律夜話」,從法律的角度,分析時事議題。

曾當中大校友評議會主席和發起「小扁擔勵學行動」的劉世鏞,力促書院送學生到外地見識和與外地校友聯繫。在他協助下,書院自2013年始,每個暑假都舉辦「上海專業研習計劃」,約有20名同學分成四至六組,到著名企業如上海半島酒店、可口可樂、騰訊和路勁基建有限公司等,親身體驗前線運作和直接與公司管理層交流,而且藉此機會與復旦大學志德書院學生交流,多認識上海的變化。整項計劃,獲得中大上海校友會如蘇雄(79崇基社會)、鄺榮昌(68崇基會財)、單偉豹(71崇基物理)、陳有業(83崇基市場)和祝咏雪(94新亞社會)等校友的支持。

書院特色 首重創新
李教授表示,中大九間書院各有特色,伍宜孫書院特別重視創新和社會責任。因此,師友計劃也要創新:「一般的模式都是一位學長對一位或幾位學弟學妹。然而,若其中一方繁忙便會緣慳一面。於是,我們的師友計劃每組由幾位學長與幾位同學組成,即使其中一位學長沒空,其他學長都可以出席活動,而學長之間也有機會交流。」

書院的師友計劃以兩年為一期,讓大家有更多時間交流,關係更深厚。同時,部份學弟學妹又會擔任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陳震夏中學學生的學長。現時,師友計劃有三十二位學長,照顧六十位同學。參加的學長大部份是中大校友,李教授特別感謝劉世鏞的創意和帶領,使學長計劃得以順利進行。

服務學習 同學策動
伍宜孫書院的服務學習計劃,由資深的社會工作者鄧惠雄(76崇基社工)負責。他笑稱李教授為自己的恩師,故幫助伍宜孫書院,自然義不容辭,而且透過舉辦活動,既可培養學生的處事技能和對社會的責任感,又能理解民間疾苦和幫助弱勢社群。

透過劉世鏞的關係,獲得香港順龍仁澤基金會資助書院的學生到外地進行服務學習,地點有內地、台灣、緬甸、柬埔寨等。書院的服務學習計劃是與當地的機構合作,訓練學生掌握相關的技巧或知識後,再進行服務和力求創新,對象包括孤兒院、幼稚園、老人院等。近年,服務學習計劃更可以由同學自發提出,自選地點和服務內容,然後向書院提出建議和申請資助。

七年前李教授答應劉遵義校長,要以院長的身份與伍宜孫書院首屆學生一起拍畢業照。他信守承諾,今年即將放下院長的重任。回顧書院的工作,他感受到中大校友人才濟濟,對母校既有熱誠,又有忠誠。以伍宜孫書院為例,除了上述活動之外,校友們不但熱心捐出多項獎助學金,而且書院的院歌、園林設計,甚至字畫、傢具等,都由校友熱心幫忙或捐助。例如,黃志新(79崇基經濟)既捐款又捐出名貴傢俬,陳用(74崇基化學)則捐出多幅字畫。書院的院歌是由陳偉光(83崇基音樂)作曲和陳澤蕾(99崇基中文)填詞的 。作為伍宜孫書院創院院長,李教授指書院的一草一木都蘊含着一眾中大校友的心血,他寄望校友繼續從各方面協助中大,讓中大可以有更遠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