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追擊科技資訊

黃慕嫻

互聯網開始在香港流行時,黃慕嫻第一時間報道 這個新趨勢。作為一個跑科技資訊版的新聞工作者,她目睹整個九十年代香港資訊科技的發展。

 

黃慕嫻(88新亞中文/93研究院新聞傳播)記得在大學用電腦的經歷: 「四年級時我們要做一本系內通訊錄,為了省錢,我們沒有找人植字、出菲 林,而是自己用電腦編排及列印;我是班代表之一,亦有參與其事。」

自始,電腦的方便給她留下深刻印象;今天,電腦資訊更成為她工作 的內容。

啃電腦知識的辛苦日子

她自言在中大的日子非常充實,四年也忙於搞學生會、系會及劇社等 課外活動,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主修課程未能滿足她的要求。

「我在中學讀理科,公開試中文拿A,於是入了中文系,但中文其實並非 自己的強項。我在大學三年級開始副修新聞,發覺新聞系的課題很有趣, 很活潑;我想轉系但家人又反對,於是我報讀傳播研究院,選自己喜歡又 有能力的新聞學課程,彌補以前大學生活裡若有所失的學術追求。」

她未畢業時,曾在《香港經濟日報》特輯部兼職,開始接觸資訊科技 的資料。92年,她正式在該報新聞特寫組當記者,主責報道金融及電訊業 等新聞。95年中,她獲英國文化協會的獎學金,到英國進修語文。回港 後她轉了行幾個月,後來適逢《香港經濟日報》的< IT Times>(資訊科技周刊)擴版,她便重回舊巢,專責科技 資訊新聞報道。

最初半年,她不斷自修相關的電腦知識,「我經常向朋友請教自己不 懂的電腦問題,又要求他們星期六、日就帶我逛『黃金』(電腦商場);平 日放工就閱讀電腦雜誌。我花了半年不斷提昇自己,日子很辛苦。」

後來,她明白,在報道工作上,不必強迫自己鑽研電腦知識,只要求 「夠」 夠新、夠讀者所需知。

開闢版面專談互聯網

95年開始,互聯網進入香港市場,黃慕嫻此刻正跑資訊科技新聞, 可以說目睹互聯網在香港的發展進程。在96年,她負責的< IT Times>十二版中已有兩版專談互聯網,是本地中文報章介紹互聯網的先鋒。

「我們這組同事是報館裡最早有互聯網戶口的人,很先進!」互聯網版 面的內容,包括推介網頁、相關軟件及報道業內消息等,她說,每一家ISP (網絡供應商)他們都報道過。

「起初,ISP只得幾家,多以公司客為主;到96年已有五十多家ISP了,大家一起拓展互聯網市場。繼後,減價戰展開,整個市場變化很 大。這幾年間有些ISP賣了盤,改了名;有些ISP倒閉了;有些則轉了路 線,大家紛紛努力掙扎求存。」

作為記者,她以旁觀者的角度觀察:「我覺得,當初大家對互聯網市 場期望太高,高估了它的吸引力以及賺錢能力,經過幾年的發展,到今 天,大家已踏實一些看待這個市場。」

讀者應主動過濾資訊

她在報刊上推介互聯網的資訊和應用,因工作需要而經常浮沉網海, 她說:「以前讀者的角色相當被動,但在互聯網上的資訊實在太多了,讀 者的腦袋也需進步,懂得過濾對自己有用的資訊,由被動轉為主動,去選 擇自己想看的東西。」

作為科技資訊版記者,從她入行到「邊做邊學」的經過,正好反映了互 聯網在香港起步、發展到走上潮流的歷程!

黃慕嫻

88年新亞中文系畢業,93研究院新聞傳播。92年開始在《香港經濟日 報》任記者,現為該報<e-zone>周刊副採訪主任。

 


Copyright reserved by Alumni Affair Office, CUHK. Webdesigned by INDEX 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