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百豪(84新亞財務)與李淵爵(84新亞企管/93研究院工管)是同屆 的商學院同學,大家一起參與過系會的工作;畢業後,二人同投身銀行界 發展,成為相熟的友好行家,不時聯絡,互通行情。
去年,中建電訊收購面臨清盤的時富投資證券行,當時,在中建電訊 任職董事總經理的關百豪入主時富,出任公司主席。面對公司內外棘手的 山積問題,他馬上想到認識了十多年的李淵爵,相信他是一個合適人選, 以他的才能,可彌補自己及董事局的不足,於是力邀他加盟時富,共同扭 轉乾坤。 李淵爵亦欣然接受挑戰,出任時富的執行董事,專責管理人事、行 政、市場推廣等內部各部門的協調,如今更升任為副董事總經理。
權力下放配合團隊合作 關校友說:「我相信,我們走在一起的原因,是大家認同同一套管理 哲學。」他們所深信的管理哲學,是指現代的企管精神
97年底香港經歷一場金融風暴,經濟泡沬爆破,銀行收縮信貸,而正達證券行的倒閉,令證券界一片風聲鶴唳;已有二十年歷史的華資證券行 時富,亦龐大債務纏身,面臨清盤危機。 關百豪表示,最初入主時富時,公司的財務危機相當嚴重,流動資金 負債高達三億元;另一方面,公司有三百多名員工、二萬多名客戶,要一 時間重整債務及重組公司,並恢復客戶及公眾的信心,實不容易。 新管理層當務之急,除了解決公司的負債外,更要一改舊式的管理作 風。關百豪說:「以往公司有不少蕭規曹循的地方,若干員工不喜歡變 動,但我們覺得要有新思維,大膽嘗試,有新的概念才可創造財富。」
六個月內上軌道 關百豪接著說:「最初,業內人士也不看好時富重組,很多行內人覺得,由銀行家掌管證券行是不行的; 但我們相信自己,只要我們有清楚的vision(視野),事情總會辦好。」結 果,時富在賣盤後的六個月內,清盤危機得到解決,證監會及聯交所等監 管機構均表示公司能重上軌道。 究竟有麼成功的「板斧」? 關百豪認為,公司成功的主要元素,是董事局各成員做好自己的本 分。這是新管理作風使然,讓中層職員參與公司的決策,盡量發揮員工的 潛能,以求集思廣益,發揮互相監察、互相促進的作用。他說:「董事 局鼓勵管理層表達不同意見,最後採用最佳的意見,來解決問題。」
李淵爵校友亦補充說:「我們公司的運作,不是一家傳統的股票行。」 傳統的經紀行不夠開放,下屬只管執行,缺乏互相監督、互相促進。關百 豪笑說:「時富的重組過程,是商學院參考的一個好個案。」
開拓證券電子交易領域 兩位校友在言談間,異口同聲多次提及 他們要握準的,包括時代潮流的脈搏。關百豪說:「我們覺得,香港 的證券業應進入更替期,要加入更多新血,甚至要有結構性的改變。早在 香港政府表示本地證券業需改革前,我們已知應跟美國的方向走,推行電 子化,講求realtime(即時)處理交易。」
他們去年5至11月間,在重組公司的同時,著手預備嶄新的電子證券 交易服務,工作量與壓力甚大。在那段日子,他們每日需工作十三、四個 小時。 李淵爵表示:「時富是本港第一家註冊證券行推行網上股票買賣,更 是全亞洲率先推出流動電話股票買賣的公司。」關百豪續說:「做人要勇於 突破,不怕當先行者。」事實上,現在本港不少的證券行也相繼推出電子 交易服務。
中大培訓畢生受用 李校友表示,在大學所學到的企業管理知識,很多也能套用到現實的 商業環境。「我體會到原來讀書所學到的理論及概念,是行得通的,例如 現代企業管理講求團隊合作、長線計劃;一家公司一定要有自己的 vision,才有生命力。」 兩位校友認為,過去二十年,中大商學院為本港商界培訓了不少人才,例如在中環的金融圈子裡,現已凝聚了好一群校友。二人笑言:「我 們就是例子,證明中大商學院所教的的概念及理論很中用。」
時富高層除他們二人外,還有三位中大校友:非執行董事黃作仁(84 新亞市場)、陳友正(84崇基企管),還有剛上任不久,負責公司互聯網上 業務發展的梁德偉(84新亞人類)。 雖然關百豪與李淵爵有相同的管理哲學,但工作間或也有爭拗。李校 友說:「我們有時爭拗得面紅耳熱,但並非不協調。我們辦事作風一樣, 就是崇尚『開放』,相信溝通才找到真理。相信開放的管理制度,這種想法 也是在中大學到的。」 事實上,不同的見解,透過開放的討論,見解本身互相競爭,得出最 好的方案,管理層擇優而行,是公司以至社會進步的泉源;也是關百豪和 李淵爵這對好拍擋扭轉乾坤的關鍵。 去年中大評議會籌款賑濟華東水災,關校友等在公司內鼓勵同事捐款 支持,公司並捐出同事籌集善款的相同數額,支持籌款活動;可見校友雖
忙於工作,亦不忘公益。
|
||||
Copyrights
reserved by Alumni Affair Office, CUHK. Webdesigned by INDEX
worksh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