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回顧  

陸 汝 川

A. 前言

2008年總算過去了。不管從全世界的宏觀角度, 或從自已家庭的微觀角度來看, 去年都是「不幸」的一年。下半年的「經濟大海嘯」造成全球性的大災難, 其破壞力和影響深遠程度, 接近當年的大衰退。而且無人倖免。2009年初經濟剛開始萎縮, 裁員不絕於耳, 失業大軍飆升, 雖各國力挽頹勢, 減息至零利率, 仍未見起色, 真叫人擔心。 除此之外, 天災和戰禍, 此起彼落, 如中國雪災、地震, 各地水災;印度 911、加沙戰亂、 伊拉克的人肉炸彈、非洲多國屠殺, 無日無之, 我們也變得麻木了。

我父親已隨著2008年的消逝離去了。我與他共處五十多年, 朝夕相對, 他的一旦離去使我感慨萬千, 思親情切。請參閱拙作 ---- 憶亡父

父親的喪禮在去年三月廿九日於麥哥利墳場舉行, 我只邀請與父親認識的朋友參加。當天由兩位朋友, 林志鴻及陳建中講述與父的交往和感受, 簡單而嚴肅。最後我們把帛金購買一些粵劇DVD, 贈送給父親生前的老人院。

家父生前

家父喪禮

去年回港期間, 幸獲四表哥的協助, 能在很短數天內, 提取母親骨灰回澳, 現在父親與母親合葬在距悉尼市一百五十公里, 背山面海, 環境清靜的墓地內, 願他們安息。

雙親的墓碑

B. 工作近況與展望

在澳洲生活已14個年頭, 在近五年中, 算得上是「最」安穩、「最」平和的日子了。

回想在中學會考時, 母親不幸患上癌症去世, 父親獨個兒在工廠當看更, 自己飄泊無家如浮萍。大學期間, 參予學生會, 開始接觸社會, 關心國事及世界大事, 常與學友們討論哲學及時事, 眼光豁然頓開, 1974年畢業後, 雄心壯志, 經過卅多天神州之旅的沖擊, 毅然放下追求學問的志向, 立下為社會服務的決心。十年的教學生涯, 與志同道合的教育工作者, 有些是大學的師兄弟, 有些是其他院校的同窗,大家在一個「不像學校」的學校, 披星戴月, 盡心無償地埋首建設教學園地, 作育英才, 大家不遺餘力進行教學改革, 家訪, 課餘補習, 課外活動, 是一個火紅的年代。非常懷念和珍惜當時共同工作的真誠、坦蕩的心意和激情, 這些一切一切始終令人難以忘懷, 令人不斷回味。對於自己付出的一切是無怨無悔的。

1984年由教育界轉投電腦界, 給朋友們一個大震驚! 為什麼毅然放棄校長高薪之職? 為什麼甘願接受門外漢的挑戰? 為什麼忍心離開十年共事的戰友? 使人懷疑另有內情。幸好當時年青及愛妻支持, 加上擁有苦學潛修的衝勁, 永不言敗的鬥志, 努力向前的精神, 總算在電腦界站穩下來, 更在美國電腦公司取得1990年的年獎。但這十年來, 風塵僕僕, 營營役役, 一年三百六十多天都是被工作牽著走。 教育界屬於純真、熱情的環境, 而資訊電腦界又是實事求是, 客觀而變化迅速。而商界的陰險更不可一言以蔽之。這段時期是「努力追趕科技的脈搏, 工作就是生活」。

1994年移民後的頭四年, 忙於找工作, 找新居, 找學校, 找朋友, 總是在忙, 忙於安頓, 忙於適應, 忙於整理前後園, 忙於修理家當。心理上有點不安 --- 怕在異地工作, 職位不保; 精神上有點焦慮 --- 怕孩子語言上未能跟上; 思想上有點迷茫 ---- 移民的抉擇是否正確?

1999年加入澳洲中央銀行, 如繼續工作至2014年才退休, 那這段15年工作日子算是一生中最長的和最小壓力的, 也是最安逸的了。最初的前四年是「摸著石子過河」, 一步一小心地管理一個「極為重要」的系統。現在己駕輕就熟了。

其中, 有兩個關鍵轉捩點, 促成為我的「退休避風港」 :

1) 2004年由合同約改為長約, 公積金改為長俸, 退休金按退休時年資及服務年期計算, 不受市場波動影響。為了爭取稅務優惠, 三年前便投入薪水的百份之四十於退休金內, 幸好太座的保守投資策略, 以前所賺到的金額, 減去去年經濟大海嘯的損失, 總算「打個平手」, 不至「血本無歸」。至於每年有不少的「加班」, 年終結算, 加班費相等於百份之四十工資哩!

2) 工作地點由市區改為距家 17公里的辦事處, 節省很多時間和金錢。

我每天上午六時四十分離家, 七時到達公司, 然後到平台打太極, 工作至八時半, 同組同事們開始半小時的早茶 (morning tea), 公司提供即磨咖啡, 鮮奶, 牛油, 果占, 也有即溶咖啡, 不同種類茶包, 各種餅乾, 自己只準備麵包而己。當然亦提供餐具, 微波爐, 多士爐, 冰箱。加上有專人清潔餐具和地方。每月有一次 BBQ午餐, Social Club負責, 我是會員, 每月交壹元會費, 便可免費享用午餐和酒水。午間, 員工可作不同種類的運動, 自己喜歡游水和騎單車。雖然公司設有室內健身室, 我只在下雨天使用。每人均有一個鎖櫃, 而運動後在淋浴室洗澡才吃午飯。下午三時便驅車回家去也。

這段日子是 “工作優游、生活無憂”。

近家的辦事處

C. 藝術生活點滴

來澳後不知道是那一年, 竟染指藝術, 對雕塑產生興趣, 更希望能動手創作; 而古典音樂的酵素, 盛發起來, 不單只酷愛聽音樂及現場演奏, 更學習大提琴。2006年一月, 跟一位叫 Vicki 的老師學習, 可惜她在歌劇樂隊時間越來越多, 無暇指導, 故此去年十月另找老師 ---- Rachel。她集中在我的基本功上練習。由一個月一個半小時改為兩周一小時學習, 幸好交通時間由 Balmain 轉為 Wahroonga, 而省了一半, 不過每小時的學費由六十元加至七十元了。

新老師

弦樂小組的練習, 每年不定期的也有四、五次。計有黃文海及太座 Davina, 曾華堅, 輪流在不同的家舉行。

弦樂小組

聽音樂的習慣也改了。現在追求較高層次的欣賞。首先了解作曲家的生平, 了解作此曲的背景, 再找尋有關此曲的評論, 然後看著整首曲譜來聽, 很有味道。

去年雕塑作品不多, 計有趕及老友蕭勵州和徐潔文廿五周年結婚紀念禮物 ------ 「偕老」。作品由四種不同的木組成, 大企鵝兩隻, 一隻俯首低頭代表男的, 他永遠是全心全意照顧妻女, 而兩隻蛋代表兩個女兒, 木質與母親是同一類 。「偕老」二字出自詩經:「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筆跡是老伴的。

結婚紀念日晚會

另一個作品叫「凝望」, 贈予給在港的老友卜朗忠和王昭玉廿周年結婚紀念禮物。「凝望」為張美虹的手筆。

木雕凝望

至於其他的藝術活動: 三月參加了 National Art School 的日本陶泥實習。因沒有空餘時間創作, 故此沒有參加 Sculpture by the sea, 留待有空才動手。

D. 旅遊及大計

眾所周知我是酷愛大自然, 喜愛涉水登山。去年與十多位朋友, 自組團暢遊中歐共七個國家, 計有奧地利、捷克、波蘭、匈牙利、克羅地亞、意大利、法國。全程共廿五天。 我較喜愛布拉格, 而老伴則喜愛布達貝斯。今年六月將會到夏威夷, 為期兩周。而 2010年的南美之旅, 己有很多朋友預訂了。你也來嗎 ?

中歐遊集體照

在路經香港, 也參加了中大退休人士的逢星期二的行山活動, 歷時九小時的 「長嘴」遠足, 非常艱辛, 可惜走錯路。

出發前合照

每年新年一月一日, 全家例行出外「行大運」, 今年也不例外, 驅車停在 Cloverly 墳場往 Bondi Beach。當天雖然高溫, 但海風吹送, 不覺得很熱。去年 Boxing Day, 也到悉尼港蹓達。

在悉尼大橋

今年一月廿六日與幾位朋友到紐西蘭參加 Milford Track 之旅, 為期五天四晚遠足, 費用不菲, 但每晚可享用熱食, 熱澡和高床軟枕。下年向大家報告。為了準備這次五天約五十五公里的遠足, 我們一共預習了七次, 最艱辛的一次是由 Victoria Falls Lookout Perry's Lookdown, 共花上九小時, 各人筋疲力竭。

第一次

第六次

最後一次預習

E. 到訪友人和聚舊

李觀麟在去年一月, 送女兒上大學, 停留悉尼數天, 與舊日友人共聚一堂。

張東前與太太於三月到悉尼探望兒子, 參加畢業典禮, 順道探訪舊日同事。我們出外玩了一天, 並與黃慶珍/ 巫遠明 一家共吃晚飯。

在巫遠明家中

五月, 譚社新與太座回澳度假, 當然與新知舊友會面。

在停港一周與多位舊朋友見面, 計有張惠民、黃兆湛、卜朗忠、單萬麟、區煥文….等會面。區煥文到廣州換肝, 現在轉回港醫治中, 但願他早日康復。而老友康志強腦部手術後已完全復原, 我們更在祖凡尼餐室話舊。

梁鎮東回港兩年, 在國際學校任教, 亦與他和太座共吃晚飯。

短短數天內, 與分別多年的親戚聚舊。

去年十二月, 鐵行舊同事 Thomas Ng 全家從沙地亞拉伯回流, 更遷到我家附近。`昔日舊同事相約飲茶, 大部份己經拖兒抱女了。

F. 老伴及兒事

老伴 : 與往年一樣, 沒有肥也沒有瘦, 如常地「相夫教子」, 星期一登山運動、星期三室內運動及學書畫、星期四麻將耍樂、星期六太極健身。去年比較有趣的事: 在中歐之旅後, 停留香港兩周, 最後準備回澳, 因 「大安主義」而趕不上飛機, 要轉坐下一輪。

大兒 : 在「經濟大海嘯」前, 與原公司續約兩年, 可喜可賀。圖為大兒與女朋友陪我們登太平山。

小兒 : 今年一月參加為期兩周的贊比亞 Zambia 義工之旅。

去贊比亞前

G. 其他

我的糖尿病在控制中。最近的一次半年檢查 ----- 合格。所用的藥物及數量不變。而晚餐的飯量不可多, 老伴己加入低GI的粗米弄飯。

當了兩年澳洲中文大學校友會會長, 去年七月卸任, 但對服務校友工作仍樂此不疲, 故仍當上副會長。

去年會員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