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太極師傅張貴申
廖金康
(2004年10
月9
日)
今天是香港中文大學澳洲維省校友會太極班第三次飲茶聚會,筆者剛好坐在張師傅右邊,想起要為太極班寫一篇訪問,好讓校友們對張師傅有較深入的認識。
張貴申師傅中等身材,不肥不瘦,精神飽滿,平易近人。.教導我們太極拳的時候,特別有耐性,細心教授每一個人,矯正每一個動作。他要求每一個人都做會每一個招式,然後才教下一招。這一種教授方法特別適合墨爾本的環境,大部份人的時間都比較多,不必匆匆忙忙,難以記憶。有一些以前在別的地方學過太極拳的校友,都公認張師傅最有耐性,講解得最清楚,令我們最容易明白。以下是我的訪問:(廖是作者,張是張貴申師傅)
廖:
張師傅,您是什麼時候開始學太極拳的呢 ?
張:
太久了,有點記不清楚。肯定是在六四民運之前,超過十五年了。
廖:
您是跟那一個師傅的
?
張:
我是在香港學太極,跟過幾個師傅,主要是李章述師傅。
廖:
李師傅又是誰呢
?
張:
李章述師傅是吳公儀的入室弟子。.吳公儀師傅在
1954
年在澳門和白鶴派弟子陳克夫的比武最為人津津樂道。
(有關吳家太極歷史的資料,
請閱從互聯網下載的附錄一)
(有關吳陳比武的歷史,請閱從互聯網下載的附錄二。.請特別留意「七星勢」,「翻身撇身捶」,「肘底見捶」和「左分腳」招式的應用。想觀看當時的影片紀錄,更可以上網址
http://www.sheenpeak.com/NgvsChan.WMV,只是日子已久,影片相當模糊,招式還可以,人面則看不清楚了)。
廖::
聽聞楊家太極拳有方拳、圓拳之分,兩者有什麼差異呢 ?
張: 方拳是比較簡單的,取其形格;圓拳則比較複雜,要求方中有圓。我們所練習的既非方拳,,亦非圓拳,是關節拳,作健身,防身之用。
廖:
什麼事情引發您學太極拳的呢
?
張:
身體過胖,走路氣喘。
廖:
走路氣喘
? 您以前是做什麼工作的呢
?
張:
當時我上樓梯,走不上十步就氣喘,非常不濟。估計和我以前的工作無關。我不是做粗重工作的,是從事電器行業,太太則是做會計。
廖:
那麼要學太極拳多久健康才見改善
?
張:
怕有二、三年的時間吧。
廖::
您是否每天打太極拳
?
張:
對,每天起碼打一次,一般是早上必會打一次。
廖:
我們是否可以通過錄影帶,VCD
或
DVD 學太極拳
?
張:
可以作參考之用,作為主要學習途徑則不行,很容易是
「差之毫釐,謬以千里」。要學好太極拳,必須切記
“中正安舒,鬆靜自然”
八字訣,主要是多加練習,多作思考,同時要多看別人的練習,以作參考。
廖:
張師傅有什麼錦囊要向學員講的呢
?
張:
太極拳是用太極十三勢的原則而創造適合身體的招式。
什麼叫做十三勢呢
?
那就是五行和八卦。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五行以土為主。土者中也,金、木為前後,水、火為左右。打太極拳必須守中位,兼顧前後左右。
八卦者: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極為點,
兩儀為線,四象為面,八卦為立體的球體。我們打太極拳必須顧點、線、面和球體的圓。
另一方面,我們以丹田為太極,左右腰為兩儀,身體的前後左右是四象,身體的上下為八卦.。
總括來說,五行與八卦兩者的中心點是重疊的。方中有圓,圓中有方,兩者的中心點也是重疊的。故此,練習太極拳一定要保持中點,身體上下要保持中綫。請各位學員自行體會。
廖:
看來太極拳的源遠流長,必須深入浸淫才行。張師傅是否會長期在墨爾本居留,教授我們太極拳呢 ?
張:
我和太太在墨爾本退休,應該會在此長住的。
廖:
您們喜歡墨爾本嗎
?
張:
墨爾本空氣好,居住舒適,當然喜歡。
廖:
在這裡有很多家人、朋友嗎
?
張:
太太有弟妹在墨爾本。另外有一些朋友,最近為中大校友會教授太極以後,活動多了,朋友也多起來了。
廖:
我們中大校友一定會尊師重道,以後請您和師母多參加我們的活動。
謝謝您接受我的訪問。
附記:事實上,張師傅和他的夫人都是麻雀高手,張師母更是我們在 2004
年
8 月28
日所舉行麻雀大賽的優勝者之一。他們歡迎各位的挑戰,有意者可以和太極班校友聯絡。
附錄一:吳式太極拳的家族歷史和人物
附錄二:吳式太極吳公儀VS白鶴派陳克夫
(資料來源:合武道)